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雖然也是參與者之一,走到場內,何倩彤說自己也像個外來人,從觀眾的角度去看展覽,「Art Basel實在太大型,於是不同的人在這裏有不同的需要,有只看artwork的,有來賺錢的,也有人像看商場展覽般不停拍照。當然我作為觀眾每次行art fair也找到新的東西,然而作為藝術家的話,這裏不是一個最好展示作品的地方,人來人往的環境,可是大家都知道事情只可以這樣發生。當然Art Basel來到香港也是有意義的一件事,能夠認識來自不同地方的藝術品,近年香港也愈來愈多這些國際機會,也多了人關心香港人的身分問題,究竟如何區分香港的藝術家,好像過往在一些展覽中有來自北京和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大家很容易看出分別,可是不同之處在哪裏,似乎不同層面的人也在探索中,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都在找答案」。
雖然這些art fair像參加節慶一樣,大眾或會覺得他們跟商場裝飾差不多,何倩彤也認為香港人是多關心了藝術,「還有M+的出現,不過似乎是停留在學習的階段,來看art fair也有點趁熱鬧的心態。當然Art Basel沒有責任去做教育,而這也不是藝術家的職責」。
雖然這些art fair像參加節慶一樣,大眾或會覺得他們跟商場裝飾差不多,何倩彤也認為香港人是多關心了藝術,「還有M+的出現,不過似乎是停留在學習的階段,來看art fair也有點趁熱鬧的心態。當然Art Basel沒有責任去做教育,而這也不是藝術家的職責」。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