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每個人都會面對生老病死,都很有可能因意外、年老或病患,而成為殘疾人士。殘疾和貧窮是一對惡性循環的雙生兒。貧窮家庭的居住環境惡劣,工作性質高危,兒童缺乏照顧,精神壓力沉重等等,每每導致殘疾。殘疾又反過來,令這些家庭無法再往上流,長期陷入貧窮的無底深淵之中。扶貧的策略,必須針對殘疾社群,協助他們打破貧窮的宿命。
貧窮線是福是禍
患先天大腦麻痹的A女士,月薪有萬多元,因超過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苦候多年未獲恩恤安置,而坐輪椅的她,不能上落樓梯,唯有付昂貴的租金,每月生活費只剩不足2000元。另一位患有肌肉萎縮症的年輕人,須租用呼吸機和以輪椅代步,但他堅持工作,只能掙取數千元,全家連同他的入息剛好過了入息中位數1000元左右,便連關愛基金資助呼吸機的申請資格也不符合。殘疾人士的工作入息,被額外的交通、醫療和照顧支出的生活開支所蠶食,導致入不敷支。對比領綜援的殘疾人士可免費獲公營醫療服務、免費購買電動輪椅等器材,努力工作的殘疾人士可謂得不償失,一刀切的申請準則和家庭入息限制,很多殘疾人士被迫放棄工作申領綜援。
由此可見,以入息為計算基準的貧窮線,對殘疾人士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它會變成一個緊箍咒,剝奪了殘疾人士脫貧的機會。因為殘疾人士的工作入息,被額外的交通、醫療和照顧支出的生活開支所蠶食,雖入不敷支但卻被劃分為「不夠貧窮」而「不符合扶貧準則」。殘疾人士已經很難得到工作機會,而努力工作的回報,竟然是墮出了貧窮線之外。一刀切的50%入息中位數貧窮線,其實已經對殘疾社群構成間接歧視,政府必須慎重地研究,將這個貧窮線應用在殘疾社群身上,是否違反了殘疾人權和平等機會的精神。
美國是用「基本生活的最低開支」來定義貧窮線的,基本生活開支包括:食水、食物、棲身之所、教育、醫療和衣服。「基保線」會跟隨消費物價指數上落,香港的貧窮線應該行雙軌制,除了50%入息中位數的貧窮線以外,應該另設包含醫療和康復用具在內的「基本生活保障線」,這條線能反映殘疾人士的醫療康復開支模式和貧窮真像,同時亦可以作為殘疾人士醫療和康復用具補貼的參考指標。
援助應與能力和經濟脫鈎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OECD)於2003年出版了一份報告書,透過資料蒐集和政策分析,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看法,就是將殘疾人士的社會保障援助,與其工作能力和家庭經濟情况徹底脫鈎。報告指出,現在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只對沒有工作和家庭入息低下的殘疾人士提供津貼和援助,與鼓勵殘疾人士投身社會工作的目標背道而馳,使殘疾人士和其家人只能在貧窮線和失業的境况下生活。針對殘疾人士脫貧,應該從全盤的康復政策檢討開始,其方向是要提高殘疾人士的就業率和社區獨立生活能力。具體地有四方面:
1. 援助應與殘疾程度,而不是貧窮線掛鈎;應協助他們克服殘疾的障礙,支持他們就業和獨立生活。而不是將有工作能力的殘疾人士排擠出援助對象以外;英國的個人獨立生活津貼便是本着這個方向改革。
2. 建立一個共同承擔的社會文化:政府必須帶頭聘用殘疾人士,而在商界,應訂立殘疾人士工作配額制度和稅務優惠等措施,協助殘疾人士就業。
3. 「個人工作疎磣U方案」:殘疾人士應得到合適的資助,使他們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得到基本的醫療和康復用具資助,在社區工作和生活。
4. 社會保障制度服務須予以改革,使成年殘疾人士可以以個人身分申領綜援,以支援殘疾人士在社區中生活和融入社區。
扶貧委員會必須好好掌握現在的機遇,致力打破「因窮致殘,因殘更窮」惡性循環的宿命,以嶄新的思維推動平等和共融的殘疾扶貧政策。
作者是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
貧窮線是福是禍
患先天大腦麻痹的A女士,月薪有萬多元,因超過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苦候多年未獲恩恤安置,而坐輪椅的她,不能上落樓梯,唯有付昂貴的租金,每月生活費只剩不足2000元。另一位患有肌肉萎縮症的年輕人,須租用呼吸機和以輪椅代步,但他堅持工作,只能掙取數千元,全家連同他的入息剛好過了入息中位數1000元左右,便連關愛基金資助呼吸機的申請資格也不符合。殘疾人士的工作入息,被額外的交通、醫療和照顧支出的生活開支所蠶食,導致入不敷支。對比領綜援的殘疾人士可免費獲公營醫療服務、免費購買電動輪椅等器材,努力工作的殘疾人士可謂得不償失,一刀切的申請準則和家庭入息限制,很多殘疾人士被迫放棄工作申領綜援。
由此可見,以入息為計算基準的貧窮線,對殘疾人士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它會變成一個緊箍咒,剝奪了殘疾人士脫貧的機會。因為殘疾人士的工作入息,被額外的交通、醫療和照顧支出的生活開支所蠶食,雖入不敷支但卻被劃分為「不夠貧窮」而「不符合扶貧準則」。殘疾人士已經很難得到工作機會,而努力工作的回報,竟然是墮出了貧窮線之外。一刀切的50%入息中位數貧窮線,其實已經對殘疾社群構成間接歧視,政府必須慎重地研究,將這個貧窮線應用在殘疾社群身上,是否違反了殘疾人權和平等機會的精神。
美國是用「基本生活的最低開支」來定義貧窮線的,基本生活開支包括:食水、食物、棲身之所、教育、醫療和衣服。「基保線」會跟隨消費物價指數上落,香港的貧窮線應該行雙軌制,除了50%入息中位數的貧窮線以外,應該另設包含醫療和康復用具在內的「基本生活保障線」,這條線能反映殘疾人士的醫療康復開支模式和貧窮真像,同時亦可以作為殘疾人士醫療和康復用具補貼的參考指標。
援助應與能力和經濟脫鈎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OECD)於2003年出版了一份報告書,透過資料蒐集和政策分析,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看法,就是將殘疾人士的社會保障援助,與其工作能力和家庭經濟情况徹底脫鈎。報告指出,現在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只對沒有工作和家庭入息低下的殘疾人士提供津貼和援助,與鼓勵殘疾人士投身社會工作的目標背道而馳,使殘疾人士和其家人只能在貧窮線和失業的境况下生活。針對殘疾人士脫貧,應該從全盤的康復政策檢討開始,其方向是要提高殘疾人士的就業率和社區獨立生活能力。具體地有四方面:
1. 援助應與殘疾程度,而不是貧窮線掛鈎;應協助他們克服殘疾的障礙,支持他們就業和獨立生活。而不是將有工作能力的殘疾人士排擠出援助對象以外;英國的個人獨立生活津貼便是本着這個方向改革。
2. 建立一個共同承擔的社會文化:政府必須帶頭聘用殘疾人士,而在商界,應訂立殘疾人士工作配額制度和稅務優惠等措施,協助殘疾人士就業。
3. 「個人工作疎磣U方案」:殘疾人士應得到合適的資助,使他們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得到基本的醫療和康復用具資助,在社區工作和生活。
4. 社會保障制度服務須予以改革,使成年殘疾人士可以以個人身分申領綜援,以支援殘疾人士在社區中生活和融入社區。
扶貧委員會必須好好掌握現在的機遇,致力打破「因窮致殘,因殘更窮」惡性循環的宿命,以嶄新的思維推動平等和共融的殘疾扶貧政策。
作者是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