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馮可強﹕香港需要一個變局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29日 06:35
2013年05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月發生的一連串事件,正在促使政局進一步變化。南丫島海難調查報告對海事處的嚴厲批評、立法會「拉布」、湯顯明事件、以至最新的張震遠事件,本是各自孤立的事件,有不同的原因;但它們在短時間內相繼發生,嚴重地打擊了特區政府、立法會,以及廉政公署的公信力和社會形象,加速了市民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信心的下滑,令人對香港前景更增添擔憂。


「陰謀論」解讀各種事件

對解決社會政治問題毫無幫助

對於目前特區政府管治困難、施政拖拉停滯、社會對立撕裂、以至「醜聞」揭發接二連三的局面,有些人歸咎於「反對派」和「港英餘孽」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鬧事搗亂。前廉政公署執行處副處長徐家傑認為湯顯明事件的「關鍵是廉署內部一些部門仍有英國人的勢力」,爆料目的是「妖魔化中聯辦」, 「背後是一場政治攻防戰」。《亞洲週刊》最新一期報道,說取得一份「北京秘密報告」,揭出「英國勢力滲透廉署」,是作為「特區最鋒利的刀把子,正刺向特區政府,甚至會刺向中聯辦和北京的駐港機構」。


香港自成為英殖民地開埠以來,由於其地理位置及是一個國際城市,從來都是各種國際政治力量周旋角力和秘密接觸交往的場所;但以上述「陰謀論」解讀各種事件,既不能證實,也不能否定,對解決社會政治問題毫無幫助。在有新聞自由的西方國家,揭發政客和社會名人的「醜聞」無日無之。即使在中國大陸,有關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小小縣官的小道消息和網絡揭發貪污舞弊事件,每日都在發生,難道就少了?香港又何足為怪?


非黑即白、敵我鬥爭的簡單說法或論據,沒有深入地去分析社會問題的複雜性和深層次矛盾、以及全球化世界的急劇變化因素,不單無助於解決當前香港的困局,更令人擔心的是,這種思維可能會導向以「鐵腕」統治、「粗暴」管制、把所謂「亂中亂港」者都抓起來的錯誤方向。


張震遠事件的內幕近日愈爆愈多,顯示了本港與內地兩方的某些政經勢力的千絲萬縷式的網絡聯結。事件不只嚴重地打擊了梁振英本人與特區政府原已脆弱的公信力和正當性(legitimacy),更令原本希望新一屆政府能為香港帶來改變的支持者頗為失望和不滿。一位朋友向作者透露,在近日一次「建制派」人士的聚會中,在座者對梁特首有不少怨言。


香港局勢趨向「殘局」方向發展

香港局勢已趨向「殘局」的方向發展。梁特首領導的政府如何支撐下去、 能支撐多久,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要指出的是,在英美等的民主國家,官商勾結牟利、或個人道德操守有問題的醜聞揭發報道也經常發生,政府的管治表現又可能甚差。廣大人民雖感不滿,甚至上街抗議示威,但仍對政治制度保持基本信心,因為他們不斷抱有希望——下次選舉時,我們可以選出較好的新領導人和新政府!


民主不是萬應靈丹。通過普選選出來的國家/地區領導人和新政府,不保證會管治有方。無論是民主、專制或集權制度,各自與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都沒有簡單的因果關係。但香港自回歸以來,歷經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所領導的政府,表現都令700萬市民(甚或中央政府)相當失望。當然其中有各種裏外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對現屆政府太早「蓋棺論定」,亦似乎有欠公允,但未足一年已如此弱勢的政府要轉弱為強、扭轉局面,就要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來。


要解脫積重難返的困局,不可能冀望以左支右絀、小修小補的方法可以奏效,更不能寄望在下一屆依舊以「小圈子選舉方式」,幸運地選出一位較有能力和服眾的新特首。光是呼籲港人少些政治爭拗、以便集中解決經濟民生問題,也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因為政治問題只可以用政治方法解決。


落實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 就是門匙

回歸以來,政制發展一直是社會紛爭的主要矛盾,而歷年來眾多民意調查都顯示,大多數市民都希望有普選。未來的特首如果不是通過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如何能夠得到市民和各方的信任與支持,去真正落實行政主導及有效施政?這只不過是起點,還有立法會選舉制度與運作、政黨發展、政治人才的培養等等問題,都需要逐一妥善解決。


一旦特首普選成為事實,將為其後解決立法會最終普選奠下良好基礎,從而一舉解決纏擾和分裂社會10多年的最主要政治議題,成為重建社會的新起點,使社會能相對穩定,新特首能有足夠的認受性和權威性去團結各方力量,以解決經濟、社會、民生等迫切及長遠問題,為全體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帶來希望與進步。萬一新的行政長官又不濟,市民只好怪責自己沒眼光,寄望下一屆能擦亮眼睛,選出一個較有能力的新特首,而不會像過去和現在一樣,將所有的怨氣和不滿集中發泄在由中央政府支持的「小圈子選舉」的「不民主」制度上面。


香港需要有一個變局,而落實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就是門匙。它將會為香港開創一個新局面,擺脫現時內鬥虛耗、每下愈况的困局,讓700萬市民有一個願景和轉機,去支持一個由多數選民選出的行政長官改善管治,重建社會。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名譽行政總裁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