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六四紀念前夕與以往不同,支聯會一句「愛國愛民」口號,號稱城邦/本土派人士便相繼否定燭光晚會。他們認為,平反六四——中國政改——中國民主——香港民主作為集會的理念,在年輕一代討厭愛國即愛黨、中港矛盾漸重的氛圍下,已經失去號召力,而平反不平反,其實無關於帶動中國政改、以至香港民主。這裏牽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對愛國的理解;第二,燭光晚會本身,在今天還有沒有參與的意義?
我何嘗不明白言及愛國的陌生。我們八九十後出生的一代,成長於香港最輝煌的日子,卻又見證回歸中國後香港只退不進,廉潔、自由的價值逐漸崩壞,更遑論享有民主了,加上近年自由行的消費嚴重影響本地經濟,怎能想像當中有民族認同感。我們不妨不被愛不愛國的命題所困,想想一直以來我們是為什麼堅持。
如果大家記憶猶新,每年六四前夕,總有一些建制人士,說坦克碌豬、說港人介入令北京學運變質,總言之就是要重塑歷史記憶,最終固然被各界聲討,這種聲討,正是我們履行了良知守護了記憶。愛不愛國,從來不是特意名狀的物事,以愛國——本土區分六四,可能根本是假命題,由當年香港人捐款、上街、營救至紀念,六四從來是兩地共同走過的歷史記憶,你可以不關心大陸,但你可以漠視自己的過去被抹殺嗎?
香港人紀念六四確沒帶來政改,但如果僅此否定參與,無疑是犬儒表現。城邦派的問題在於,不但把紀念晚會想像得太單薄,還把多年愛國不等於愛黨的區分倒退為愛不愛國,也無疑是論述上的倒退。我真的希望垂詢主張城邦派的人們,六四屬本土記憶嗎?真的可以分開愛國與本土?希望陳雲老師不要在臉書跟我絕交,我是認真請教的。
作者是民主黨南區區議員、左翼21成員
我何嘗不明白言及愛國的陌生。我們八九十後出生的一代,成長於香港最輝煌的日子,卻又見證回歸中國後香港只退不進,廉潔、自由的價值逐漸崩壞,更遑論享有民主了,加上近年自由行的消費嚴重影響本地經濟,怎能想像當中有民族認同感。我們不妨不被愛不愛國的命題所困,想想一直以來我們是為什麼堅持。
如果大家記憶猶新,每年六四前夕,總有一些建制人士,說坦克碌豬、說港人介入令北京學運變質,總言之就是要重塑歷史記憶,最終固然被各界聲討,這種聲討,正是我們履行了良知守護了記憶。愛不愛國,從來不是特意名狀的物事,以愛國——本土區分六四,可能根本是假命題,由當年香港人捐款、上街、營救至紀念,六四從來是兩地共同走過的歷史記憶,你可以不關心大陸,但你可以漠視自己的過去被抹殺嗎?
香港人紀念六四確沒帶來政改,但如果僅此否定參與,無疑是犬儒表現。城邦派的問題在於,不但把紀念晚會想像得太單薄,還把多年愛國不等於愛黨的區分倒退為愛不愛國,也無疑是論述上的倒退。我真的希望垂詢主張城邦派的人們,六四屬本土記憶嗎?真的可以分開愛國與本土?希望陳雲老師不要在臉書跟我絕交,我是認真請教的。
作者是民主黨南區區議員、左翼21成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