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4人同枱打麻將,最後無一倖免,全部慘敗!這是最不值,也沒理由的結果。但是否香港也在明知之下,走向同一命運,成為全體「通輸」局?
打麻將四敗俱傷並不常見,但在某種環境下,也會發生。閣下所猜情况是否相同,最後解答。但香港好了半世紀有多,卻正在緩步走進圈套,「通輸」結果能否改變,未來命運就要看大部分港人的智慧了。
為何會通輸?
香港為何會通輸?哪4個在「打」這場牌?他們怎輸,先交代!
第一家是為香港工作的一群,他們包括大大小小的公務員及為數不少的公職人員。「政治中立」這四字真言曾經帶給他們安心,好像只要他們不涉及政治,專心做好工作,政治不會找他們的麻煩。回歸15年後「政治中立」是否一如理想,還是個避風塘?
當暗鬥變成明爭,在敵我分明之下,敵人的朋友很難不被視為對方,成為合情合理的攻擊對象,何况為敵方工作的人?任何地方,政府做得好,受市民愛戴,做反對派的還有何活動空間?所以香港這幾年「政治中立」這句話已 out,換轉多說多聽的是「官不聊生」。
是不是只有高官才能套用這詞?大家在公務員及公職人員組群打聽打聽吧。由「我會做好這份工」來到現今「唔好亂咁抬起頭」,這中間代表工作態度改變及恐懼感增加多少,自己想想。
警方人員維持秩序由「執法行動」轉而被指為「為虎作倀」已說明一切。勇者無懼怎會是大多數?當壓力迫使明哲保身成為風氣,甚至擴展至「搞破壞才是真英雄」,一個地方又怎會好?香港雖則未到終點,但方向牌指向哪一處又怎會不清楚!這一群又怎可能不是輸家?
第二家是政界中支持政府被通稱為的建制派。其實大家的共通點是否全力支持政府?或不顧一切撐梁振英特首?最貼近現實是他們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家,支持中國才是。說建制派愛屋及烏應該不為過甚。
正因如此,在處理本地事務上,各有所思,各有所求,所以有互相支持,也有互相排斥。過去支持多,排斥少,到現在一半半,喑鬥稍多,但明爭也不時浮上水面,說這只是健康現象,倒不如說H7N9只是傷風一種。
建制中人一般被視為保守派,在充斥着自由主義的傳媒眼中怎會是寵兒?不被猛烈攻擊,只是間中取笑,或被不瞅不睬已算不差。在這種環境下,廣得人心怎也說不上!唯有默默耕耘算吧。他們比較上有優勢不可說因他們比對手「醒」,只是對手愈來愈差。
對手當然指泛民各黨派組織,也是第三家。泛民政治光譜橫跨甚廣,通稱他們為反對派也不是貶詞。問題是他們最共通的「反對」對象是誰?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還是所有當特首的人?嘿,似乎最反對的是豎立在特首後的五星國旗!
反對派正在「打到飛起」
當然光譜不同,反對程度也有不同。由不喜歡北京到要打倒共產黨政權都有。假如建制一方是愛屋及烏,反對派對特區政府是否可算是「恨烏及屋」呢?
至於為何說反對派愈來愈差?理由之一是他們並非明爭暗鬥,而是正在「打到飛起」!
個別政黨組織內有內爭,外面則派有派鬥,黨有黨打,愈想走中間路線愈「冇路行」。沒有中間,只有激和更激,連所謂中間學者都要搞佔領中環來爭取曝光及個人本錢。當 dumb and dumber 成為主流,怎能更好,只會更差!
反對派的口號及行動脫離本地政治,更貼近他們反對中央或中國的真正立場,看看社會的真正反應吧,如遊行人數的跌落,不再誤信個別傳媒吹噓及捧場,就知道他們的形勢正在逆轉中。
最後的一家怎離得開特首梁振英和他的班子?梁振英想好好做完這一任,再做5年,就一定要有所為。做得到,一定好!唉,莫論放你一馬,一條馬毛也不會給你過。再加上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還有班子內人物問題多多,舉步維艱怎會為奇?
互出七傷拳
當四家都是弱家,拳來拳往,不打詠春,而是互出七傷拳。打人者自受一傷,受拳者兩傷,七傷去三,還有四傷去了哪裏,誰受了?還不是香港人?
700萬香港人有近500萬人對政治興趣不大,返工上學照顧家庭後開開心心,追求個人目的理想也是這群人。過往政治對他們影響不大不小,因為大家尚有節制。到了今天,亂局已現,臨界點已過,七傷有四傷怎可能不要這群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香港人來承受?
再解下去,四家互鬥之下,香港應做需做必做之事,十件有三件可以實行已經萬幸。三折成效,香港哪會好?怎會進步?反對派衝着北京,英美在後硬頂還是在旁暗幫有誰能說?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日本加美國半步也不退,對本地反對派會退?
佔領中環是行動第一波,打下來,誰受苦?又不是香港和香港人?香港一亂,經濟滑落,好了,在反對派心中口中,那當然是北京和梁振英的錯。所以如意算盤是北京退,我贏,北京硬,佢輸。當然他們不會考慮,香港和香港人的幸福及經濟,應否變成他們的賭注!
直斥其非是第一步
大家可以怎樣做?堅決不讓香港亂下去!大聲疾呼,高調喝止,直斥其非是第一步。至於能不能制止這場災禍,那就要看香港人的集體智慧及勇氣了。
最後,那才是麻將枱上四家通輸之局?搏命「抽水」,例如抽閒家一份。大家又是困獸鬥,日以繼夜不停打,直至家家清倉。但「水」多不是最後平分嗎?嘿,使費太高,始終還是不夠更要大家補貼怎會出奇?
放諸香港的教訓為何?回歸後鬥爭15年了,夠了未?代價愈來愈高,是否要有所規限?假若做得到,那就阿彌陀佛了。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