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那爛陀寺遺址位於比哈爾邦南部,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相傳建於公元427年,是5至12世紀的佛學聖地,也是全球最古老的國際學府之一。相傳全盛時期藏書達900萬卷,聚集逾萬僧人學者,吸引來自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尼和波斯(今伊朗)僧侶進修。
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於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由長安進天竺(印度),在那爛陀寺研佛學取經,16年後將逾600卷佛經帶回。據玄奘記載,寺中有3座圖書館,最高有9層樓,高聳入雲。
氣勢恢弘 僧眾逾萬
直到1193年突厥兵入侵縱火,摧毁了寺院和圖書館,大批僧侶不是被屠殺就是逃往鄰國避難,當地佛教亦因此式微。1915年起,德國和印度考古學家參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發掘,整理出來的遺址有15處,但面積不到原來十分之一,多為紅磚砌成,講堂、膳堂都能同時容納千人以上,可見當年成千上萬僧眾修學的盛况。
如「佛學的長春藤」
按《大唐西域記》重踏玄奘取經路線的《追尋玄奘身影》的印度作家沙美智(Mishi Saran)說,玄奘的年代是那爛陀寺的全盛時期,其名聲響遍亞洲的商旅路線,吸引學者在當地教學研討,就像「佛學中的長春藤學府」。復校籌備處主任沙芭瓦(Gopa Sabharwal)說,玄奘時代的那爛陀,教授佛學、哲學、醫學,探討宇宙、生命意義,學生有僧侶、印度教徒,通過嚴峻競爭才能入校。時至今日,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仍表示:「佛學所有知識之源都來自那爛陀。」
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於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由長安進天竺(印度),在那爛陀寺研佛學取經,16年後將逾600卷佛經帶回。據玄奘記載,寺中有3座圖書館,最高有9層樓,高聳入雲。
氣勢恢弘 僧眾逾萬
直到1193年突厥兵入侵縱火,摧毁了寺院和圖書館,大批僧侶不是被屠殺就是逃往鄰國避難,當地佛教亦因此式微。1915年起,德國和印度考古學家參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發掘,整理出來的遺址有15處,但面積不到原來十分之一,多為紅磚砌成,講堂、膳堂都能同時容納千人以上,可見當年成千上萬僧眾修學的盛况。
如「佛學的長春藤」
按《大唐西域記》重踏玄奘取經路線的《追尋玄奘身影》的印度作家沙美智(Mishi Saran)說,玄奘的年代是那爛陀寺的全盛時期,其名聲響遍亞洲的商旅路線,吸引學者在當地教學研討,就像「佛學中的長春藤學府」。復校籌備處主任沙芭瓦(Gopa Sabharwal)說,玄奘時代的那爛陀,教授佛學、哲學、醫學,探討宇宙、生命意義,學生有僧侶、印度教徒,通過嚴峻競爭才能入校。時至今日,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仍表示:「佛學所有知識之源都來自那爛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