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康民﹕換人不可能 推新有難度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01日 06:35
2013年06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關於北京啟動更換特首的B計劃,傳聞不絕如縷。謠言多講幾次似乎成真。但了解北京政情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今天梁振英班子雖然陸續出事,但並未傷其筋骨。出事的是個別的行政會議成員,並非領導班子的關鍵人物。况且CY施政上也還沒有出現重大紕漏。中央也深知,梁振英在各種反對勢力的聯合進攻下,令他舉步維艱。加上他的班底薄弱,施政經驗缺乏,適度有為變無為,並非個人之錯。


中央對香港人事,從來是十分理智從事,絕非「衝冠一怒」,草率便下決定。董建華主政七年,也是在與公務員班子長期磨合不暢之後,有商有量,讓他體面下台。


現在梁振英上台不足一年,如果逼他下台,既自爆中央選人一再出錯。(先選中唐英年,後轉軚支持梁振英),也令有志從政者心寒,更增加2017年選人之難。瞻前顧後,中央決不會在目前做此蠢事。


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已成定局,中央不能在這個立場上倒退。原本的如意算盤是,這一屆的行政長官,五年政績昭著,2017年出馬參加普選,挾高民意接受民選考驗,勝利連任。


但目前看來,這個算盤是打不響了。


五年之內,梁振英如何起死回生,扭轉乾坤,創出佳績,實在不敢寄以過高期望。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普選的政制底下,人心總是思變,「換一位來試試」的心態普遍存在。所以,由梁振英再出馬來爭取連任的可能性不大。


下一屆推出誰候選

因此,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既有選舉方式之爭,還有人選推舉之難。目前,正是選舉辦法的角力,往後還有推出候選人的難題。


中央過去對於在香港的選舉,往往有過分樂觀的看法。《基本法》關於回歸十年的政制設計,便是一個樂觀的設計。2017年進行普選,當年也是對本港建制派組織群眾的能力作較高的估計。認為經過多年經營,建制派必能推翻所謂六四比(即民主派選票佔六成,建制派佔四成)的形勢。證之近年的選舉,六四比已變成近五五比。假以時日,建制派必能壓倒反對派。


但去年一場特首選舉,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香港的重要利益集團倒戈相向,港英餘孽浮頭興波作浪,外國勢力積極在幕後發功。香港的傳媒陣地幾乎一面倒地作反梁宣傳。政改方案尚未開始諮詢,反對派已擺出一個全面進攻的陣勢。把理性探討貶為「假普選」,主動佔領「道德高地」,並以「佔領中環」相威脅,迫使中央就範。


中央被迫提前出手,由喬曉陽南下宣布普選底線;並由張德江警告香港如因政改而分化,將弱化其國際地位。如此公開而提早地表態,證明中央對香港形勢發展的憂慮。


樹欲靜而風不止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正是香港所處的國內外因素,這場政改風暴是一定要到來的。


現在政改諮詢還沒有開始,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正式諮詢起步,肯定更是劍來槍往,火藥味更濃。如果按照喬曉陽定下的底線進行篩選,又不知道會爆發什麼樣的抗議活動。


就是不篩選,一是選出一個泛民主派的候選人怎麼辦?二是建制派推出一個什麼樣的能人參選?

選出民主派的特首,再由中央否決,不加委任,這是下下之策,此所以喬曉陽要提早宣布底線的原因。如果建制派推出一位頗為平庸或者頗有爭議的候選人,在篩選之下出選,但得票率偏低,又如何能建立他(或她)的統治威信?


回歸15年,香港的政治生態愈來愈複雜,各種勢力的拉鋸使香港政局更難於掌握。人們不禁會想,當年訂立《基本法》之際,如果充分估計到香港政局的複雜性,在第45條關於行政長官選舉辦法,刪去選舉兩字,變成「通過協商產生」,並把「最終達至……」一段刪去,豈不是一了百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