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非牟利」形式運作的浸會醫院,在港府叫停雙非孕婦前的2012年,賺最後一筆「雙非財」,全年錄得21億元收入,盈餘高達3.3億元,令醫院儲備推高至30億,即其儲備在10年內升4.5倍。惟該院稱受停收雙非等因素影響,今年料出現赤字,最快年中加價約6%。有關注病人權益組織批評,私院近年違背「非牟利」精神,只為牟利、向有錢人服務,衛生署應盡快完成修改監管私家醫院條例。
據浸會醫院最新財務報表顯示,該院去年收入21億元,按年升10%,當中15.9億元來自住院服務,盈餘達3.3億元。
浸會醫院在2003年錄得8000萬元虧蝕、只剩5.7億元儲備,但隨着內地孕婦湧港產子潮賺大錢,其儲備至2008年增至17.7億元,至去年更達30億元(見圖)。
稱停雙非後首3月收入少1.6億
浸會醫院所收的內地孕婦數量冠全港,2011年便接收了10,700名。院方昨回應表示,2008至2012年間,平均每年接收1.2萬名孕婦,當中內地孕婦佔八成,即約9600人。若以每名內地孕婦收費2萬至5.5萬元推算,內地孕婦可為浸會每年帶來3億至4億元收入。浸會同時有將部分儲備用以投資,包括將8900萬港元投資人民幣,去年便因此獲得約447萬元的投資利潤。
對於坐擁30億元儲備仍要加價,浸會醫院發言人解釋,停收雙非後,2013年1月至3月收入下降1.6億元,醫院今年亦已「看到了赤字」,加上年底前有不同新計劃和工程,如E座大樓重建及添置儀器等,估計開支達4億元,另外儲備中不少屬於固定資產,故實際需要加費應付開支。
浸會醫院行政總監陳崇一今年3月與傳媒茶敘,表示受停雙非影響,料今年會現赤字,並指最快年中將整體服務收費,加價5%至6%。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浸會在龐大盈餘下不應再加價,而屬非牟利性質的醫院不應對基層和中產市民無承擔,只為賺取有錢人的金錢。他要求衛生署檢討監管私家醫院的條例時,應重新檢視「非牟利」的定義。
社協促檢視「非牟利」定義
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梁家騮認為,加價或許是醫院的商業決定,但質疑內地孕婦是否對醫院的收益有這麼大影響,他並暗諷政府當年將醫院變成「非牟利」的安排,實際現時醫院的醫療服務已是牟利。梁又稱,以現時對醫療服務需求大的時候,醫院的服務有價有市,很難會不加價或減價。
明報記者 鄭穎瑩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