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現代文人古典美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02日 21:35
2013年06月02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王穎苑是我認識的同代人之中最天資聰穎的一位,對哲學、古典文學、崑曲、古琴等都頗有心得。


最初認識她,覺得這人有點古怪;相處日久,傾談多了,則發現要思慮清晰和充滿勇氣,才能如她這樣安然地我行我素。


跟她傾談是樂事,她有種把學問說得活潑的能力。


記得她在前年的古琴演奏會的場刊,這樣介紹古琴﹕「他音量小得在街邊乞食也聽不到,卻有很多古人說他可令天下太平 」。


在去年的演奏會,場刊的這幾句也深刻﹕「彷彿古典的東西都要一分溫柔和勇氣。對大家都不習慣、不太相信、不太看得見的,有無比的深情和敏感,然後,承受孤獨。」


古典藝術就是如此,能見人所不能見,卻總是知音難求,注定受冷落。


今年六月,她將有另一次古琴演出。


跟之前不同,她今次會以《洛神賦》為主題,結合舞蹈和琴歌。


我相信觀點比介紹重要,有興趣的話資料在網上都不難找,所以不妨先看看她有何想法。


郭﹕郭梓祺 王﹕王穎苑

「文人地」看待事物

郭﹕先從闊一點的東西談起吧。討論傳統中國藝術,很難與「文人」的身分分開。對你來說,文人是什麼?


王﹕我覺得可能是個adverb。即是說,不只是「文人」這身分,而是「文人地」看待事物。傳統文人大多受儒道二家影響,追求精神性的東西,如境界,而不是客觀知識和技巧。他們對美有追求,重視人的性情,懂琴棋書畫,我覺得他們都有種浪漫的感覺,想在生命的每一部分都展現出詩意來,落到不同的藝術範疇如詩詞和繪畫,也是這樣;崑曲雖由伶人演出,但曲詞都是由文人寫的,高雅含蓄;古琴亦然,重視境界而非技術。所謂境界,就是一種朦朧的對美的設想。如反問你,文人的典範又想到誰?


郭﹕蘇東坡吧,通才。


王﹕對,正如你不會當孔乙己是文人,不能只顧讀書考科舉,要在經史子集這些主科以外,鍾情各種術科,做很多無聊的事,譬如是烹飪,研究怎樣煮好東坡肉。最好還有一些幽默感,所以賈寶玉是文人,不願讀書考試。賈政你就不覺得有這氣質了。這種態度可用在其他東西,但大體而言總是重視情趣,而且有要求,會講究。所以文人有時會給人貴族的感覺,但那不是奢華般簡單,因為必然關乎某種品味。


郭﹕所以也想起張岱,就是一個公子,古靈精怪,飲茶講究的不只是茶葉和茶壺,而是水,進而就研究泉和井了。


王﹕就是了,如《紅樓夢》講薛寶釵吃的冷香丸,就一定要弄那麼久。我覺得你說的「公子」真好,因你覺得他是美的。單單有錢不行,樣子生得衰一點其實也不行。要有風度,就像魏晉名士。


不悲傷 稱不上文人

郭﹕我想起牟宗三先生在《才性與玄理》講魏晉名士,都是有逸氣而無所成,有種悲傷情懷。那些名士看似瀟灑脫俗,但心裏其實都很悲苦。


王﹕對,但美就美在這悲劇感。真正稱得上文人的,總會有點慘。一帆風順生活如意的,倒難有文人的氣質。那氣質,多少有點懷才不遇和傷春悲秋,是對生命一種內在的感覺,因總有追求不到的東西,總是失落。你看蘇東坡,人生充滿折磨,你覺得他幽默,其實都很tragic,因為全部是自嘲。他簡直是古今最精於自嘲的人。


大部分公認出色的作品, 其實都有這悲傷情懷,如屈原。書法也是,《蘭亭序》表面很開心,但正因在動盪中難得有那樣快樂的一天,也更顯得一瞬即逝無法把握。《祭姪稿》不用說,《寒食帖》也一樣。古琴也是,大曲都不是快樂的,就算看來平淡恬靜,講隱居或遊仙那些,通常都是先經歷現實生活的挫敗,才退回內心去尋求平靜。但這種轉化都由悲情開始。只有很少人會一生出來就喜歡出家。


文人就算看破世塵,都要在悲慘之後才看破。這與遭遇多少不幸無關,因這些人特別敏感,可能小小的事已足令他們能體會這悲情,也不單是自己身上的,而是普遍的生命形態的感悟。


何况位至宰相也可自覺得懷才不遇,因為生活總有缺失,有不圓滿的感覺,也因為理想很高很高,於是常有無奈之感。文人對這就最敏感,尤其覺得好東西無人賞識,庸俗的卻大行其道。《離騷》便是如此,於是就有義憤。


古琴的聲與韻

郭﹕剛才說的這些東西,在古琴上如何表現?

王﹕古琴在唐以前之特點,便是「聲多韻少」。聲和韻的分別,籠統講就是技巧與境界的分別。「聲」是右手的彈奏,可歸納成速度和力度,很多樂器都是如此,只要大細聲對比明顯,彈得夠快,難度夠高,便已能令人佩服。但這能使人亢奮,卻難令人沉思,我們很難「亢奮地沉思」吧。所以這也不近文人藝術,因為少了內省,而只有耳目間的愉悅,《廣陵散》、《大胡笳》都屬此類,比較刺激,我不太喜歡。


「韻」則是左手在絃上的滑動,明明完全無聲的,連餘韻也沒有,左手還繼續動。宋明以後較多這種重視「韻」的曲,正是要「文人地」處理古琴,像《漁歌》,重乎內在的觸覺,有較細緻的情緒推進,希望達至內省和沉思的境界,正是古琴之為古琴之處,因為動的不再是手指,而是內心。那牽涉到我們要聽的究竟是什麼。不是旋律,而是每個聲音的質地,以及音與音之間的關係,很像舞蹈。


郭﹕似跳舞的地方是什麼?

王﹕這可連帶講到古琴譜的寫法。幾千年來都用指法譜,現存最早的《幽蘭》是文字譜,記的都是指法,而非音符。指法即是手指位置和動作,這記法明明不方便,又無節奏又無旋律,但古琴一直堅持指法譜,正是因為他重視的是手指之間滑動的韻律與美感。正如書法,看的不是端正與否,不是對錯,多一筆少一筆也沒所謂,因為重視的是如行氣、力度和情感等較為抽象的東西。古琴的指法,就像跳舞的動作,幾時連,幾時斷,從而表達情感和展現境界。


三種舞蹈的古典精神

郭﹕你今次演出跳的舞又會是怎樣的?

王﹕可算是將我學過的舞蹈,綜合地表現出來,包括崑曲、傳統日本舞和法蘭明高。


我不算很熟悉法蘭明高,卻覺得它有古典精神,因有强烈的對內心的探索,Soleá最能彰顯這點。你要去思考那抑鬱,有反省,那是法蘭明高最重要的表現。不像Guajiras那種開心舞,好像是一堆貴婦,有錢又得閒,跳舞表現一種單純和快樂的美。跳這種我會不滿足,發揮的空間也有限。Soleá就不同了,因無論是憤怒或艱難,舞者都要咀嚼那情感,我的跳舞老師就常強調要腳步要沉着。


傳統日本舞也是這樣,從來不離地、不跳起。崑曲一樣,高雅含蓄,文戲才是他的精神。如你看崑曲只愛武場,那基本上你沒領略過崑曲的特質。簡單點,其實只問你喜不喜歡〈尋夢〉便知,那是崑曲所以為崑曲之處。


我愈來愈喜愛傳統日本舞。你真要欣賞日本人的一絲不苟,傳統日本舞一直充滿自尊和自信,真是傳統地存在着。門檻很高,能力以外,也需要大量金錢,但因為要求嚴格,故受尊重,面對老師和技藝,都很莊嚴。因為嚴謹和歷史悠久,才有講究的本錢。像那些和服,真是充滿誠意,而且愈高級的愈素淨,高貴就在其質地,因為他不以顏色刺激你。而要懂得欣賞質地,便已經抽象一層了。


「美總需要被witness」

郭﹕你對「表演」這事本身有何想法?

王﹕傳統文人都不是表演者,就算彈古琴,都不過是自己彈,最多就是找三五知己,少有「表演」這概念。拋頭露面出來表演的,則是伶人或倡優。


我想相較之下,我的古琴演奏較重視表演藝術的元素,包括整體的形象,舞台設置,觀眾反應等。如無表演藝術的訓練,便難有這種意識。一般的古琴演奏較少有這種意識,不一定很留意觀眾,可能跟自己平時彈差不多,只是場地不同了。我這樣說並不是一個高下的劃分,只是焦點不同。我今次演奏會的定位,就是再向舞台表演的方向多走一步。


想起來,就算是文人都有不同種類,心靈之美是共同追求。但有些人如我,則同樣追求形體之美,比較貪靚。這固然需要經營,但你看魏晉名士也多經營。


郭﹕對,要敷粉才可出門。


王﹕像你剛才說,有人對煮茶的水都那麼講究,為什麼外表就不可以呢?這與我鍾愛表演藝術、重視觀眾的想法都是一致的,因為美總需要被witness,否則會有遺憾的感覺。正如心靈之美,最好能被賞識,否則就容易覺得不遇。


郭﹕我向來對刻意標榜多媒體的演出都有戒心,像胡恩威的進念,但只看過一次不宜批評太多。那一次也很慘,迫不得已要和學生一起看,看後最大的感覺就是膚淺,還要用一個教育你的姿態來包裝自己,很可惡,令人充滿義憤。算了,不如說說你對不同媒介的看法?


腦海中的白紗女子

王﹕最重要的,是不為多而多,亦非什麼為了探討媒介的可能性之類。而是因為,我的想法只可以如此呈現,要有不同的媒介,都是因着感情的需要而發生的。


我今次想演出《洛神賦》,全因有一朝無聊時,突然在腦海浮現出一個白紗女子的形象,隱隱覺得淒美,很動人,但最初卻未肯定那感情究竟是什麼。這形象揮之不去,我哭了起來,很想去捕捉那情感,然後便慢慢想,她會如何活動呢,有活動便成了舞蹈。最後才想到音樂,覺得唯有古琴才能帶出那意境。


郭﹕我想起阿巴斯拍Like Someone in Love,也因為曾在日本街頭看見一個穿婚紗的女子,意象久久不去,隔了十八年便回日本將她拍了出來。


王﹕真正的藝術家都有這份深情。再補充一下剛才的回答,我其實並無刻意要探索各媒介之特質或組合。當你有需要去表達,而你又熟悉這些媒介,對他們有觸覺,他們自然就會結合起來。像那白紗女子的形象,一出來,我就肯定她適合穿法蘭明高的「bata de cola」長尾裙。故法蘭明高是最先和最內在的,因此有了特定的節奏;傳統日本舞和古琴的意境與之配合,崑典的情調和眼神亦然。


當我一步步希望把這女子realize出來時,就想到了曹植的《洛神賦》。《洛神賦》有特定的場景,雖然那不是啓發我的靈感,卻讓我可以從傳統中找到資源,有specific的處境,general的感通,尤其是以前的文人,會特別意識當中的關懷所在。我自己感情豐富,必須表達出來,而表達是要有對象的,於是就有了演奏會的念頭,一切其實頗為自然。


《洛神賦》或是曹植自頌?

郭﹕那你再讀曹植《洛神賦》時,有沒有新的感覺?

王﹕我覺得當中有種很強的contemplation,而那象徵,也是普遍存在於傳統文人的,簡單講就是理想的追求與失落,不論那是宓妃、是甄氏、是政治理想、還是更抽象的探尋,都離不開失落。因為努力付出了,卻沒有結果。


我覺得洛神不一定是女子,否則為何會用「游龍」去形容?小鳥可以理解,但「驚鴻」就有點怪了;彩菊可以明白,但「春松」又太剛健。莫非曹植只是在自己讚自己?洛神那個美好形象,可能是作者的self-realization,講的就是自己,如此美好,卻得不到認同,你都知政治和仕途對他們來說如何重要。想那白衣女子時,也出現了白鷺的意象,連帶想到傳統日本舞《鷺娘》一曲,講的是白鷺變成精靈,一片冰天雪地,意境淒美。後來再看詩,發現唐人劉羽的《一鷺圖》也很好,尤其是「雪衣公子立芳洲」一句,那當然也是詩人自况,意境清高,對演出的想像就愈來愈豐富了。


郭﹕真是很豐富,祝演出順利。


王穎苑古琴音樂會

2013年6月13日

晚上八時

高山劇場

門票於城市電腦售票網有售

文 郭梓祺

圖 尹錦恩

編輯 沈可媛

[email protected]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