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療產業代價沉重 教育不能重蹈覆轍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03日 06:35
2013年06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雙非孕婦湧港的年頭,香港私家醫院賺個盤滿鉢滿,浸會醫院在港府叫停雙非前的2012年,全年盈餘高達3.3億元,儲備10年內暴升4.5倍,但該院稱受停收雙非等因素影響,今年料出現赤字,最快年中加價,病人組織狠批私院「只向有錢人服務」。醫療產業曾經被寄予厚望,但「粗放式」發展加上混亂無序的雙非政策,最終叫香港付上沉重代價。教育產業絕不能重蹈「粗放式」發展的覆轍,副學士濫收生、大學藉機建立小金庫的問題仍未解決,近年愈來愈多內地生入讀大學研究院課程引來本地生不滿,相關問題勢變下一個戰場,教育當局必須正視。


浸會醫院在2003年錄得8000萬元虧蝕,只剩5.7億元儲備,但隨着近年內地孕婦湧港產子潮賺大錢,儲備去年已高達30億元。根據最新財務報表顯示,該院去年盈餘更高達3.3億元。只是,自港府叫停雙非後私家醫院產科生意大跌,浸會醫院今年3月曾表示,受停雙非影響料今年會出現赤字,最快年中將加價5%至6%。有病人權益組織批評私院近年違背「非牟利」精神,只為牟利、向有錢人服務。


過去港府曾表示要推動6項優勢產業,當中包括醫療產業,近年私家醫院生意滔滔,加上政府放任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一時間產業好像極速建成了,但社會付出的代價卻極為沉重。


私家醫院其門如市,診金收費卻同時大升,中產家庭叫苦連天,即使提早預約也產牀難求,部分中產再也無法負擔,諷刺地要回流公立醫院。至於放任雙非孕婦來港,不單先後迫爆了公私營醫院產房,雙非嬰更接連迫爆母嬰健康院、幼稚園及北區小學,如今北區學校的學額問題仍然折騰着不少家長,學童被迫跨區上學。


盲目粗放式發展

社會付巨大代價

這個所謂的醫療產業,是以「盲目」、「粗放」的方式建立起來的,根基極不穩固,雙非政策逆轉後隨時打回原形。這種發展模式叫社會得不償失,絕不能容許它蔓延至其他領域。


當年提出的六大產業,當中還包括了教育產業,而香港教育正正面對類似的「粗放式發展」問題,勢將引來巨大反彈。


本港近年銳意發展副學位課程,但課程質素參差、院校濫收生等問題不斷發生,部分院校淪為學店,學生支付巨額學費後學位卻不獲社會承認,學生得學位無所用。政策被批評為「教育大躍進」,一整代的年輕學子身受其害。


另一個現正發酵的議題,是內地學生佔本港大學研究生人數比例是否過高。教資會數據顯示,內地生佔香港的大學資助研究學位比例,由2001/02年度的30%,急增至2011/12年度的65%,人數也由1300增至近4400,同一時間,本地學生比例則由66%跌至27%,人數也由2800跌至1800。


不少香港學生投訴,資助研究生課程(包括碩士及博士)被內地生主導,扼殺了本地生的升學機會,加上相關學位通常涉及大量政府資助,質疑公帑是否應優先用於本地人身上。甚至有人提出陰謀論,質疑政府與大學藉此引進內地移民,成為變相的人口政策,「溝淡」本地人口。


當然,這政策並非全無優點,政府也曾解釋,指出外國先進國家也積極引進非本地生修讀研究院,以提升大學研究水平及培育人才,部分頂尖國際級大學,非本地研究生比例也高達60%至70%。政府亦強調大學是按申請者成績擇優而取,並非考慮學生的來源地。由此可見,大學以此政策吸引人才來港,也有一定道理。


只是,無可否認這政策有一定爭議,再加上內地學生人數及比例每年急速上升,一個再好的政策,若推行過急,再碰上近年熱議的中港矛盾問題,難免會挑起矛盾。政府及高等教育當局必須正視問題,盡快開展公眾討論,凝聚社會共識,必要時予以修正,避免問題如雙非或副學位般大爆發,造成社會內耗。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