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修讀公帑資助研究生課程的本地生按年減少,由2001/02年度的2815人,減至11/12年度的1805人,下跌36%;同期內地生則增長2.38倍,由1300人增至4398人,佔總研究生比例亦由三成翻逾倍至六成半。有本地博士生表示,大學教席競爭激烈,畢業生難免擔心出路,可能因而對攻讀研究生失興趣。
本地生跌36% 內地生現佔六成半
據教資會數字,01/02年度至11/12年度11年間,本港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由4284個增長53%,至6572個,同期內地生激增2.38倍,本地生人數及比例則不斷下跌。非內地的海外學生,佔研究生學額比例則維持在3%至7%(圖)。
教育局早前回應立法會議員質詢透露,12/13年度本地生申請入讀研究生課程成功率為25%,非本地生成功率則10%。教協會長馮偉華表示,知悉有院校為求盡快釋出學額,傾向錄取學術成績佳、畢業年期快的內地生,甚至設立獎懲制度,務求獲取更多津助。
教協批院校為資助 多收畢業快內地生
根據教資會最新數字,每名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單位成本逾50萬元,扣除教資會劃一的4.21萬元學費,粗略估算院校可憑每名研究生獲取40多萬政府津助。馮偉華說,部分院校甚至為研究生畢業年期成立獎懲制,獎勵學生於短時間畢業的部門、反之則有懲處,變相鼓勵收生「貨如輪轉」。
於中大完成學士、碩士學位,現於該校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博士的本地生陳智傑,相信院校收生制度公平,認為研究課程注重學理、少談應用,較難吸引本地學生。陳智傑說,大學教席難求,畢業生憂慮前景,即使有興趣、能力亦未必報讀研究院。馮偉華則認為,研究課程追求學術卓越,擇優取錄無不妥,但內地生「蠶食」學額惹憂慮,當局及院校應採取措施加以平衡,例如應保障年輕學者入行及增研究經費等,以免本土學者出現斷層。
明報記者 周婷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