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活躍的社會活動家周鴻陵曾因在六四中聲援學生而入獄,10年前開始轉型為群體事件的「調解人」,涉足由社會示威或衝突等風波,試圖在每一次事件中,讓談判、契約精神等基礎的民主概念灌輸到最基層的政府和民眾心中,相信唯有公民社會才能挽救中國。周鴻陵還給官員講課,成立研究機構,他慨嘆:「中國離一場廉價的革命很近,離良性秩序的建立很遠。」
盼打破維權局限 非只為財
從2003年在河北容城的首次試驗開始,周鴻陵以非政府組織(NGO)的第三者身分,參與調解了全國數百場群體事件。在避免衝突傷亡的同時,他希望能打破農民維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局限,使之成為社會變遷和民主憲政的載體,也成為基層官員與百姓學習契約精神、對話機制的平台,用他的話來說﹕「民主不是一句空口號,要接地氣,要聯繫起所有人。」
與1989年後一直在思考中國命運的一批六四民運人士一樣,周鴻陵如今對群體運動的看法也有所改變, 無論是革命還是改良,「任何一個模式,沒有公民社會的成長,等待我們的都是災難……公民社會的壯大,才能挽救這個社會,才能帶來多元化的、民主的社會秩序,否則我們就會在社會變革的大浪中淹沒」。他舉例,辛亥革命並未帶來民主的秩序,而是新的混亂。
衝突成進步契機 教育公民
在周鴻陵看來,中國日益頻發的群體事件,正是公民教育的絕佳時機,「衝突是社會進步的契機和動力」。他說,中國近10年群體性事件頻發,不過很少人把維權拉抬到社會變遷的高度,但他卻認為,群體維權事件是尋找民主化道路的載體。
「公民教育不僅僅是課本上的自由和民主,要從切身利益開始。」非暴力抗爭、契約精神等幾千年來一直與中國農民抗爭絕緣的概念,也逐漸透過取證方法、談判技巧等實務,灌輸到村民心中,「只有當民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它才得以穩固」。周鴻陵表示,政府的維穩手法罄竹難書,但若民眾同樣失去道德底線,不惜以要脅、訛詐、謀殺等手段維權,中國只會演變成傳統社會後期的「貪官對刁民,流氓對流氓」的局面。
與媒體律師合作 逼官談判
周鴻陵的這一理念,自然令他成為基層政府理想的談判對象。為防局面失控,他也偶爾擔當「維穩」的角色,在禮堂拿起「大聲公」演講,安撫群眾情緒,最後把村民和政府代表一起帶到談判桌前磋商,簽下協議。「勸架其實也是一場力量的博弈」,他說,當有基層官員拒絕談判,與他合作的媒體、維權律師,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威懾力量。
官員明知搞民主 嘆太狡猾
經過數百場群體事件的洗禮,周鴻陵在體制內也開始小有名氣,不時在包括黨校在內的場合給官員講課,主題是「多元共治」。對於講課的尺度,他也花了不少心思,憲政民主顯然觸動官方神經,良性秩序和多元化的治理便成了最大公約數,「這樣也各取所需了」。但對於多年奮鬥的終極目標憲政民主,他也絕不迴避,當局對此也心知肚明,長期與他接觸的官員聊天時也會感嘆:「老周,你這個傢伙太狡猾了。」
周鴻陵創辦的北京新時代致公教育研究院1999年成立,2004年改為現名,靠國內外捐助運營。他表示,今年起希望壯大團隊,研究院的公民教育和調解從接報模式改為主動出擊,開展更多治理轉型試驗。憑藉在體制內的人脈,周鴻陵也希望研究院能找到一個官方主管部門掛靠以增加權威性,「就像抗戰時的八路軍一樣,番號是國民黨的,但力量是由自己控制」。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