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羅健熙﹕香港人.中國人.世界公民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05日 06:35
2013年06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的六四很不一樣,沒有以前每年都出現關於六四史實的爭辯,也沒有聽到什麼「歷史自有公論」的陳腔濫調,反而身分認同的辯論史無前例地佔據了網上和傳媒的評論空間。本土、城邦、大中華各派都爭相詮釋演繹自己所理解的六四,一時間烽煙四起。


可是,當中有些問題我在這些討論中一直無法理解。


身分認同不是單一的。我跟外國人談話,極大部分時間會先說自己「come from Hong Kong」、對方說我是「Chinese」時我會解說但不會反感、在政界活動我是「民主黨副主席」、跟同一院校甚或同一學系畢業的人攀談時會特別有共鳴、有人提起利東邨我會分外留心。


我對這些不同身分都有認同感,在不同場合會出現某種或多種混合起來的身分認同。故此,當討論六四的問題時,我不知道為何香港人、中國人、世界公民這些身分像是互相排斥般?


六四過後,這些身分認同的討論相信不會就此停止,我甚至相信這是未來幾年香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一個討論題目。我很希望日後的討論,能夠跳出單一身分那種感覺,好像接受自己是中國人便不能夠是香港人,或是接受世界公民概念便絕對不可以「攙雜」任何國家主權或族群概念般。


但我們根本無法決定,這個族群身分要界分到多少?南區人會否跟香港人排斥?利東人會否跟南區人排斥?把「香港人」、「中國人」、「世界公民」視作必然排斥的幾種身分認同便很無謂了。


我們無法強加身分認同,成長背景一致,每個人如何建構認同也可能很不一樣。在討論這問題時,也要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別人,認定「大中華」傾向的是賣港,或有「香港人」傾向的便是要港獨,這些都距離現實太遙遠了。


作者是民主黨副主席、Roundtable Community副總幹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