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父母學堂﹕安慰喪親孩子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05日 06:35
2013年06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諾諾5歲,父親一個多星期前因病不幸離世。諾諾表現算是平靜,但好像不太懂得爸爸已經離開,每天不斷纏繞媽媽重複提問﹕「爸爸幾時返來?」、「誰會接我放學?」。媽媽聽後總是倍感傷心,既惆悵到底如何解釋,亦擔心對諾諾的情緒及成長有影響。


普遍來說,對6歲以下、思維仍屬較自我中心的幼兒來說,往往較難理解一些他們未曾經歷及抽象的生死概念,亦可能不明白為何人死不能復生,甚至擔心死亡會否發生在自己或其他家人身上。然而,面對親人離世的經歷,如果家長採取避而不談或敷衍了事的處理態度,往往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不必要的恐懼及憂慮。


平靜開放談「死亡」

當要把親人死訊告知孩子時,家長不妨抱着平靜開放的態度,並以孩子能理解的說話,解釋死亡的意思,例如﹕「爸爸已經死了,他因為病得很重,雖然醫生幫忙醫治也沒有好過來。爸爸死後不能再見你、也不能與你談話玩耍了,死了的人就好像椅子桌子一樣沒有生命。」家長不妨直接用「死亡」一詞,以免孩子以為死了的人與睡着了一樣。如果他們曾遇上寵物死亡或植物凋謝的情况,家長可進一步借用例子,讓他們掌握死亡的意思。


得悉噩耗後,孩子心中可能仍有不少疑問,家長可耐心聆聽及回應,以減少其不安及憂慮;亦不妨鼓勵他們以簡單文字、繪畫手工等方式抒發對親人的感受,甚至自製心意卡表達思念,並妥善安排他們重過有規律的穩定生活,這些均有助孩子逐步過渡哀傷,重拾安穩的感覺。如果他們持續出現發噩夢、失眠、食慾不振、不安、行為倒退、經常哭泣等表現,家長便應及早尋求專業輔導。


情緒問題持續 及早求醫

儘管「天有不測之風雲」,然而家長若以誠懇、接納及支持的態度與孩子一起面對,相信孩子不單能夠逐步走出哀傷,而且能從中轉化成更多正面的成長經歷,學習好好珍惜生命!

作者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

陸詠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