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支聯會六四晚會的「愛國愛民」口號近日惹起爭議,本報昨日在維園現場以問卷訪問了490名參加者,結果顯示,有五成一受訪者認為,自己參與晚會與「愛國」有關;亦有近四成人同意支聯會採用「愛國愛民」口號,不同意及中立者則各佔約四分之一。有學者認為,相信參與晚會多年的市民仍認同愛國概念,呼籲外界不要高估今次「愛國」風波。
本報記者昨在維園燭光晚會現場,以問卷形式訪問了490名參加者,有51%受訪者表示,自己出席六四晚會與「愛國」有關係,40%人則認為出席晚會與「愛國」無關係,9%表示不知道或很難說。
39%同意愛國愛民作口號
就支聯會早前以愛國愛民作為今年口號之一,有39%人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但亦分別有24%及26%的受訪者表示「一半半」及「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24年從不缺席、年逾七旬的布氏夫婦認為出席晚會與愛國有關,相信平反六四能為中國帶來希望。22歲的鄭小姐說,自小四開始,多年來已有不下10次出席晚會,認為愛國不等於愛黨,「正因為愛國,所以要平反六四,大家都是想中國進步」。
另一邊廂,71歲的葉先生已是第24年參加晚會,但他表示出席與愛國無關,「沒有政治考慮,但來了晚會能令內心較舒服」。17歲的朱小姐指自己不是因為愛國而來,只希望了解六四更多。
對於本土派中人早前稱「悼念六四與愛國無關」,有56%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選擇「同意」或「非常同意」的受訪者佔24%。
學者:勿高估「愛國」風波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表示,參與六四晚會的人對於「愛國」有較多認同並不為奇,但「愛國」定義廣泛,未必完全能代表普羅大眾。本土派昨在維園以外另起集會,成名認為他們的人數仍屬「小貓三四隻」,相信整體市民對支聯會的觀感未如想像般負面,「不要高估今次的風波」,但中港矛盾加劇,未來會再出現類似爭議。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當年六四民主運動都有濃烈的愛國元素,相信參與晚會多年的市民,亦習慣接受「愛國不等於愛黨」的概念,故對於民調結果不感意外。
三成人首次參加 年輕人佔多
不過,是次調查亦顯示,有達32%受訪者屬首次參與維園六四晚會,參加過2至5次的受訪者比例最多,佔35%。54%受訪者年齡為29歲或以下;另自去年反國民教育科風波後,今年學民思潮亦在學界加強宣傳,吸引不少學生來晚會。蔡子強說,六四20周年後,參與晚會的年輕人大增,但他們未必願意拘泥於傳統形式,對支聯會而言不是容易解決的事。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則認為,年輕人仍然認同「愛國」理念,但愈來愈多人認為不需局限於形式,如必定到維園,故支聯會需檢討悼念方式,考慮年輕人意願。
明報記者 梁杏怡、袁柏恩
實習記者 周翠怡、陳穎琦、孫娜、黎婉嫻、姚文基、陳穎欣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