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界上適合種植葡萄的地域,一般被公認為是緯度30至50度,南北半球皆如是。
智利,其幅員從南緯17度延伸至56度,對種植葡萄來說,可說是佔盡天時地利。自16世紀中開始,已有一段悠長的釀酒歷史,但現代化的釀酒業卻是在1990年代才蓬勃起來,隨之而來的是從各國湧入的技術和投資,其中表表者包括本文的主角﹕Vina Aquitania。
Vina Aquitania是一個名副其實臥虎藏龍的酒莊,是Bruno Prats(Cos d'Estournel前莊主)首個和友人們合作的酒莊;這些「友人」包括﹕Paul Pontallier(Chateau Margaux的總經理),Ghislain de Montgolfier(香檳名莊Bollinger的前總裁)和Felipe de Solminihac(聖地牙哥大學的葡萄栽種學教授),全都是酒壇響噹噹的名字。1990年Vina Aquitania 在Maipo Valley購入18公頃的葡萄園,在那裏栽種歐洲品種的葡萄,主要是Cabernet Sauvignon。基於酒莊主要投資者的背景,很自然地在選址時,葡萄園的風土會被放在第一位。該葡萄園處於貧瘠但排水極佳的土地上,令葡萄藤的根部必須深入地底深處吸取足夠的水份和營養。此外,該地有極佳的微型氣候,包括充沛的日照,葡萄成熟期時不會下雨,日暖夜涼,使葡萄能完全成熟但又可保持充分的酸度。法式專業釀酒工藝結合了上述的風土條件,造就了濃郁芳香卻又非常典雅的葡萄酒Aquitania Reserva和Lazuli。
法式工藝結合智利風土
1995年,Vina Aquitania作了一大膽冒險,向智利南部進軍,在當時還未正式被承認為法定產酒區的Malleco Valley(聖地牙哥以南650公里)建立新的葡萄園,並配合當地的清涼氣候、火山岩土壤和其他風土特性,陸續栽種Chardonnay和Pinot Noir等葡萄品種。鑒於當地並沒有釀酒設施,所以葡萄在日間採摘後,晚上便以卡車運往北部Maipo Valley的釀酒廠作進一步處理。由於智利晚上氣溫非常低,在8小時的運輸過程中,葡萄便有如受到cold soak處理一樣,正好是一舉兩得。
最近,筆者在試酒會上初嚐該莊的2008 SOLdeSOL Chardonnay,令我對智利產的Chardonnay刮目相看。它給人的印象是類似Burgundy白酒多過像產於新世界的Chardonnay;酒香略帶含蓄,充滿礦物和柑檸的味道。在口中,充盈適中的果味和酸度配合得非常均衡,整支酒充滿活力,再加上順滑的酒身和充滿菠蘿乾、礦物味和淡淡的法國橡木桶味的收結,令人回味。難怪Bruno說他的Burgundy友人在蒙瓶喝過這酒後追問他,酒從Burgundy的哪裏來?此酒現於Wine Gallery有售。
下期預告﹕兄弟同心
文、圖﹕劉信全, MBA, AIWS & WSET Certified Educator [email protected]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