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國謙﹕反「大陸化」是政治需要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06日 06:35
2013年06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有人說,香港正在全面「大陸化」。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將香港近年出現的一些問題都歸咎「大陸化」的結果,例如年前惡導遊阿珍「劏客」事件,他們說,這是新移民把內地作風帶來香港所致;近日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涉嫌貪腐的事件,他們又說,這是感染內地官場陋習的結果。甚至香港的街道垃圾多了,衛生情况差了,也是因為大量自由行旅客湧來香港所造成的。總而言之,香港的社會環境變壞了、香港人的素質變差了,都與「大陸化」有關。


動輒將香港的一些問題歸咎「大陸化」是諉過他人,將問題簡單化。阿珍背後的問題始終是「零團費」的問題,涉及當局監管不足。湯顯明背後的問題,可能是原本制度出現失效,也可能是個人作風問題。香港自回歸以來,尤其落實自由行政策之後,中港交往變得頻繁。內地同胞當中,有些人的行為確實讓香港人反感,例如在地鐵車廂內吃東西、在公共場所大聲交談、隨地拋垃圾甚至大小便、插隊打尖等等,但如果我們的社會以至個人「底子」深厚,內地同胞的不文明行為甚至劣行,又如何影響到我們呢?


「大香港主義」

台灣資深傳媒人、現任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楊艾俐,曾經跑過全球多個國家。有一次,她在北歐挪威的一個寧靜小鎮裏,遇上一班大陸旅客在商店內「血拼」,喧嘩擾攘一輪後離開,店內貨品被搶購一空,店主人一直都神態自若。面對這個情景,楊艾俐深深的感受到:「深刻的社會,不會因為偶來的『暴發戶』而變得膚淺。善良的民風只會融化外來人,使他們更加善良。」台灣自2011年向大陸開放自由行後,有不少台灣人憂慮台灣會被「大陸化」,楊艾俐認為這種憂慮「暴露出台灣人的優越感」。


不錯,香港人也有這種優越感,部分人特別強烈,這叫做「大香港主義」,總以為香港比內地樣樣都好,對內地的一切都看得很負面,一提起內地就只有「搶奶粉」、「雙非」、「假貨」和「貪污」,對國家的認識跟現實脫節。曾聽過一位經常返內地公幹的金融界才俊說,在港龍和國泰內地航班的商務艙內,愈來愈多操普通話、西裝筆挺的年輕伙子,他們是銀行家、會計師、律師之類的專業人士。國家不斷在進步,人民素質也在提升,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近年對內地同胞反而愈來愈排斥,與國際城市的「多元」和「包容」背道而馳。


筆者早前在《明報》發表過一篇名為〈多元文化城市竟容不下簡體字〉的文章,主要是批評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及范國威創立的組織「香港本土」,聲稱捍衛香港本土文化,反對港人使用簡體字、內地用語以及普通話英語譯音等等。我的論點是,中央政府從來沒有要求香港使用簡體字、普通話以及內地那一套用語。現時香港有個別商戶使用簡體字,這是他們的自由。又有一些港人跟隨內地叫法,將農曆新年叫「春節」、澳洲城市Sydney叫「悉尼」而不是叫「雪梨」,這也是他們的自由,香港是一個自由多元的社會,我們憑什麼去干涉?


我的文章引起毛小姐很大反應,最近毛小姐在《明報》觀點版發表了一篇題為〈葉國謙與大陸化〉的文章反擊。該篇文章我看完了但不太能掌握其中意思,因為當中邏輯混亂,扭橫折曲。毛小姐似乎是說,我當初批評「香港本土」的所謂反「大陸化」舉措,但最近接受電台訪問談及湯顯明事件時,卻說「要抵制內地豪送文化」,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事實上,我在早前的文章中表示,要尊重別人使用簡體字的自由,與我最近接受訪問時,表示要抵制內地豪送文化,兩者之間並沒有矛盾,那何來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呢?


反「大陸化」已到近乎無知地步

我想強調的是,在目前中港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勢,不斷鼓吹本土意識、高喊反「大陸化」,無疑是火上加油。香港有些人反「大陸化」已經到了近乎無知的地步,只要與大陸有關的都一律去反。最近在網上的一個論壇上,看到一則貼文,主題是「反對高清翡翠台大陸化」,主要是不滿高清翡翠台播放大陸的電視劇及節目,加入討論的人也不少。反對香港電視台播放大陸電視劇及節目的網民,到底知不知內地製作的電視劇以及節目,愈來愈有水準、愈來愈受到國際重視?大陸劇《甄嬛傳》在台灣重播5次仍然收視全台第一,在日本及韓國也取得很高的收視,甚至在美國走紅,要製作英語配音版本。內地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達人秀》、《我是歌手》、《男左女右》、《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以及《非誠勿擾》等等,早已經登陸台灣,大受歡迎。


中港融合是大勢所趨

其實,「大陸化」一詞是政治語言,反「大陸化」則是政治需要,供某些政黨及政客打着反「大陸化」的旗幟去吸引選票,亦為他們阻止中港融合提供藉口。毛孟靜在〈葉國謙與大陸化〉一文中提到香港嚴重「大陸化」,近日爆發的廉政危機就是「大陸化」的結果,香港原有的核心價值被迅速侵蝕云云。文章更加扭曲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50年不變」的對港方針:「50年不變講求的,是中港分隔50年,而不是頭十年廿載就搞融合」。


毛小姐歪曲事實的能力真是神乎其技,鄧小平所說的「50年不變」,其實是指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不變,不是指「中港分隔50年」。事實上,中港融合並不是什麼可怕的東西,這是大勢所趨。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內地與香港各有不同的社會制度,行政架構和司法系統,兩者不可能有互為一體的融合。所謂「中港融合」,充其量是指香港在經濟上配合國家的發展。如果將配合國家發展一律解讀為「大陸化」,一律要反對,香港便好難有發展機會,亦只有死路一條。


作者是民建聯立法會黨團召集人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