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健吾﹕大條道理 不考中史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08日 06:35
2013年06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會考要公布成績前後的日子,總有傳媒愛說這些故事蠱惑大家:會考考生的中文及格率下降幾多,香港大學生中文英文俱差,政府、學校、老師、學生難辭其咎云云……在討論的時候,總不會有人真的去書局看看,究竟試題考什麼。


議員們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中侃侃而談新高中的資源津貼問題,那些議員知道文憑試考什麼嗎?我們的課程究竟希望學生做到什麼,就被視為是「中文考試成績好」呢?家長們總是眾口一詞的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出眾,其實,什麼叫中文好?知道驫粵音標、龘粵音踏、鑫粵音歆,除了可以在過年的時候叫孩子在眾三姑六婆前表演一下,指小孩可以讀出表意語系中要見一個記一個的方塊字以外,又代表什麼呢?考過會考的人,有誰不知道命題作文其實有一套寫作方式,用以符合考官及考試局的需要。在會考和高考得到A,是不是代表着他們愛中國語文,或是真的可以從文字之美、文句之義中感悟中華文化的智慧?


究竟試題考什麼

其實,不要談得太高太遠了。你請那些議員去考高考的個人短講或是小組討論,抑或是現在的範文朗讀,就像叫他們去考通識科一樣,他們都不一定可以考出什麼成績來。一來現時的考試制度實在太隨機性。中文科朗讀試始於2007年會考,並過渡至中學改制後的文憑試。就2007年的年報所述,不少考生誤讀常用字。如:幢、爍、矗(就是因為這個「三直讀促」,所以坊間就有補習社列表,陳列三個字成品字形的讀音若何!)、褐、潺等等。雖然報告亦有提及,設立這考試的原因,不是為了提倡讀音一尊,而是希望學生培養應有態度,不要對不會讀的字草率亂讀。但,對學生而言,他們只希望知道,究竟如何讀,才會得到高分。會讀很多不同的字,就等如中文很好嗎?我懷疑。


同理,某位,根在香港,連名字也有個根字的議員,就在鏡頭前說,他們以前讀中史,所以不需要國民教育,我們多麼有愛國情懷。他們究竟在殖民地時代讀什麼中國歷史,可以令他們愛國呢?究竟學習歷史,在現今香港這個環境,有什麼問題?隨手拿來一份坊間的模擬試題,某大教科書出版社,他引用了日本史學家桑原騭(讀質,陰質那個質)談秦國統一的資料,要學生分析秦國以法家治國,是好是壞。標準答案提供的概念,就有一行指當時「國民都經歷長期戰亂,極度希望安定生活,所以以法家治國,維穩和諧也是人心所趨」。這些答案,是坐了時光機回到秦朝做民意調查得來的結果嗎?若不,那即是史學家之間的「說法」,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歷史是政治,一個國家如何論述自己國家的歷史,是一套國民教育的開始。在中國,近代史不能說的秘密實在太多,究竟應該如何論述,在香港又有什麼人可以說得通?既然,如果學生要答一些根本不知道如何得來的答案去考取分數考大學,這種中史科,老實說,不考也無妨。讀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救贖。不考這種有政治導向的中史科,不等如香港人可以有權利大條道理的向別人說「我不認識歷史」。


比方說,六四事件後的香港史,其實很值得讀。今時今日香港面對的問題,六四絕對是轉捩點。但,又有幾多人知道(或記得),80年代,究竟有哪些香港人,決定了香港前途,留下了這個爛攤子,給我們這一代,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去承受?


歷史本來就是政治。既然討厭政治是大眾都認為是「合理」的生活方式,我當然沒有意見。我儲夠stamina 打木歷龍了。你們想想去哪兒吃飯曬太陽打球吧,呵呵呵呵。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