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美兩國元首的莊園峰會,首回合主題是「新型大國關係」,這是習近平的主張,目的是確保中美之間在未來10年以至更長的時間不會有直接衝突,讓中國有一和平的外部環境,可以繼續發展經濟,直至本地生產總值追貼甚或超越美國。奧巴馬說美國樂見中國和平崛起,因為若中國成功,不但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亦可以平等伙伴身分與美國一起解決全球的問題。奧巴馬這番話顯示,美國不會強行阻撓中國崛起,但會要求中國承擔起大國的責任,按美國設計和主導的全球化遊戲規則來維持國際秩序。
2008年金融海嘯前,世界政經格局和現在大不一樣。當時,所謂國際峰會,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大工業國,稱為G7,加上一個俄羅斯,8個國家坐下來,就可以決定國際大事,中國雖然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但在國際舞台上只是一個大配角。一場跨國金融海嘯,令歐美元氣大傷,也突顯了中國的經濟地位,中國自1978年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持續30年錄得每年約10%的快速經濟增長,本地生產總值超越英國和日本等強國,迅速躍居世界第二,海嘯後美國號召全球具經濟實力的20個國家共商救市大計,G7變成G20,當時已有輿論指出,G20很可能蛻變為以美中兩國為核心的G2,中國對此說既歡喜又不敢承認,美國則不置可否,中美兩個大國將如何相處,變得撲朔迷離。
從金融海嘯到莊園峰會,只不過短短4年半的時間,中美關係卻好像坐了多趟過山車,高低起伏不定,陰晴變幻交替。奧巴馬08年當上美國總統後,決定撤兵伊拉克和阿富汗,將戰略重心重新移回亞太,這個重返亞太戰略,對中國影響深遠,令中國和周邊地區國家的關係起了巨大變化,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等國見美國重返亞太,在東海、南海等地對中國步步進逼,得勢不饒人,俄羅斯和印度等國也蠢蠢欲動,中國被迫施展渾身解數,積極開展睦鄰行動,以化解美國的以鄰制華戰略。美國這種間接圍堵的做法,令中國不斷遭遇麻煩,也帶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中美之間的矛盾會否愈趨尖銳,最終演變成直接衝突?
習近平在今年3月接替胡錦濤,成為中國黨政軍最高領導人,短短3個月內,就安排了這場中美莊園峰會,可見中美關係在習的心目中佔有極高位置,箇中原因不難理解,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開始放緩,從雙位數字回落到7%左右,但按照這個速度,在習執政的未來10年裏,中國的經濟總實力將逐步貼近美國,形成並駕齊驅之局,如果美國經濟有什麼差池,中國的經濟產值隨時會超越美國,這是劃時代的大事,對中美兩國都是巨大的挑戰,如果兩國不能確保和平共處,如果兩國無法迴避衝突,當世界第一和第二經濟大國正面衝突起來,兩國都會元氣大傷,世界政經格局又將進行另一次洗牌重組。
對中國來說,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繼續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策略,像江澤民時代那樣「悶聲大發財」,刻意迴避跟美國對抗,甚至因此忍氣吞聲,在朝鮮核安全問題上當美國跑腿,把朝鮮特使叫來訓斥一頓,在莊園峰會前營造朝韓解凍氣氛,或者在黑客問題上承受美國有理或無理的指摘,答應共建網絡安全守則。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會中斷,讓中國有機會去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夢想。
對美國來說,容許中國日趨強大並非必然選項,美國可以像對付當年的蘇聯一樣,嘗試以軍事圍堵和軍備競賽來消耗對手的實力,最終把對手拖垮。不過,這種做法對美國自身的風險也是很大的,因為中國和前蘇聯不同,中國實施開放政策30年,引進了大量外資外企,美國有成千上萬的企業在華經營,留學生也有2萬,美國超市和商店裏有無數貨品的生產線在中國,美中之間已發展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存關係,美國若要拖垮中國,美國自身也會遭到重創。因此,對美國來說,容許中國和平崛起,但要求中國承擔大國責任,跟從美國或協助美國維持國際秩序,才是最符合美國現實利益的選項。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空和戰略考慮下,奧巴馬才會說出那一句樂見中國和平崛起的話,習近平遠赴加州莊園,等的也就是這一句話。用習近平自己的話來形容,中美之間有廣濶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和平共存。
然而,就算中美兩國最高領導有和平共處的政治意願,不表示中美兩國之間今後就能相安無事,兩國之間既有經濟利益衝突,例如太陽能設備的貿易摩擦、黑客盜取商業機密,也有地緣政治上的矛盾,例如日、菲、越等美國盟友在中國周邊地區的領土爭端,以中日之間的東海糾紛為例,若中國海監船和護航飛機與日本的艦艇及飛機發生碰撞,觸發軍事對峙,美國的取態將至為關鍵,是站在日本一方以軍事力量遏制中國,還是本着以和為貴的原則充當和事佬?所謂樂於見到中國和平崛起,是要通過現實難題的考驗,才能成為中美關係長遠發展的基石,中美之間才能走出一條新的超越對抗的大國同行之路。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2008年金融海嘯前,世界政經格局和現在大不一樣。當時,所謂國際峰會,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大工業國,稱為G7,加上一個俄羅斯,8個國家坐下來,就可以決定國際大事,中國雖然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但在國際舞台上只是一個大配角。一場跨國金融海嘯,令歐美元氣大傷,也突顯了中國的經濟地位,中國自1978年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持續30年錄得每年約10%的快速經濟增長,本地生產總值超越英國和日本等強國,迅速躍居世界第二,海嘯後美國號召全球具經濟實力的20個國家共商救市大計,G7變成G20,當時已有輿論指出,G20很可能蛻變為以美中兩國為核心的G2,中國對此說既歡喜又不敢承認,美國則不置可否,中美兩個大國將如何相處,變得撲朔迷離。
從金融海嘯到莊園峰會,只不過短短4年半的時間,中美關係卻好像坐了多趟過山車,高低起伏不定,陰晴變幻交替。奧巴馬08年當上美國總統後,決定撤兵伊拉克和阿富汗,將戰略重心重新移回亞太,這個重返亞太戰略,對中國影響深遠,令中國和周邊地區國家的關係起了巨大變化,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等國見美國重返亞太,在東海、南海等地對中國步步進逼,得勢不饒人,俄羅斯和印度等國也蠢蠢欲動,中國被迫施展渾身解數,積極開展睦鄰行動,以化解美國的以鄰制華戰略。美國這種間接圍堵的做法,令中國不斷遭遇麻煩,也帶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中美之間的矛盾會否愈趨尖銳,最終演變成直接衝突?
習近平在今年3月接替胡錦濤,成為中國黨政軍最高領導人,短短3個月內,就安排了這場中美莊園峰會,可見中美關係在習的心目中佔有極高位置,箇中原因不難理解,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開始放緩,從雙位數字回落到7%左右,但按照這個速度,在習執政的未來10年裏,中國的經濟總實力將逐步貼近美國,形成並駕齊驅之局,如果美國經濟有什麼差池,中國的經濟產值隨時會超越美國,這是劃時代的大事,對中美兩國都是巨大的挑戰,如果兩國不能確保和平共處,如果兩國無法迴避衝突,當世界第一和第二經濟大國正面衝突起來,兩國都會元氣大傷,世界政經格局又將進行另一次洗牌重組。
對中國來說,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繼續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策略,像江澤民時代那樣「悶聲大發財」,刻意迴避跟美國對抗,甚至因此忍氣吞聲,在朝鮮核安全問題上當美國跑腿,把朝鮮特使叫來訓斥一頓,在莊園峰會前營造朝韓解凍氣氛,或者在黑客問題上承受美國有理或無理的指摘,答應共建網絡安全守則。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會中斷,讓中國有機會去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夢想。
對美國來說,容許中國日趨強大並非必然選項,美國可以像對付當年的蘇聯一樣,嘗試以軍事圍堵和軍備競賽來消耗對手的實力,最終把對手拖垮。不過,這種做法對美國自身的風險也是很大的,因為中國和前蘇聯不同,中國實施開放政策30年,引進了大量外資外企,美國有成千上萬的企業在華經營,留學生也有2萬,美國超市和商店裏有無數貨品的生產線在中國,美中之間已發展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存關係,美國若要拖垮中國,美國自身也會遭到重創。因此,對美國來說,容許中國和平崛起,但要求中國承擔大國責任,跟從美國或協助美國維持國際秩序,才是最符合美國現實利益的選項。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空和戰略考慮下,奧巴馬才會說出那一句樂見中國和平崛起的話,習近平遠赴加州莊園,等的也就是這一句話。用習近平自己的話來形容,中美之間有廣濶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和平共存。
然而,就算中美兩國最高領導有和平共處的政治意願,不表示中美兩國之間今後就能相安無事,兩國之間既有經濟利益衝突,例如太陽能設備的貿易摩擦、黑客盜取商業機密,也有地緣政治上的矛盾,例如日、菲、越等美國盟友在中國周邊地區的領土爭端,以中日之間的東海糾紛為例,若中國海監船和護航飛機與日本的艦艇及飛機發生碰撞,觸發軍事對峙,美國的取態將至為關鍵,是站在日本一方以軍事力量遏制中國,還是本着以和為貴的原則充當和事佬?所謂樂於見到中國和平崛起,是要通過現實難題的考驗,才能成為中美關係長遠發展的基石,中美之間才能走出一條新的超越對抗的大國同行之路。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