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搶抓西南機遇 促進華商合作發展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11日 06:35
2013年06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編按﹕常青集團執行主席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6月7日在雲南省昆明市第十一屆東盟華商投資西南項目推介會暨亞太華商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搶抓西南機遇,促進華商合作發展」的講話,談及中國新領導班子,以及全體華人,如何與全球化的浪潮結合一起,開拓新格局。以下為講話的全文﹕


你們好!大家平安!

很高興站在這個講台上,有機會和大家分享談談為了搶抓西南機遇,促進華商合作發展的課題。在講述正題之前,我想先從歷史的回溯中,探研今天中國大西南與東盟華商背後所蘊藏着許多共同的而且豐富感人的文化歷史故事。文化與歷史,是一個民族,也是華商共同的語言和記憶。這些充滿民族血淚、患難與共的語言與記憶,值得大家共享和珍惜,也值得大家繼續保存和發揚,進而展現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情懷、修養和智慧。


和「滇緬公路」休戚相關歷史故事

我要說的這個歷史故事,和「滇緬公路」休戚相關。這是一條由雲南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這是一條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這是一條為了搶運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運輸通道。在中國、在全世界,沒有哪條公路,像「滇緬公路」這樣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是如此的緊扣相連,而且久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裏。


在這個歷史記憶的碎片與段落中,有一段鮮為人知,甚至被遺忘的故事,那就是「滇緬公路」造完以後,亟需大量的卡車司機與修理技工。這時,旅居海外的華僑得知祖國的抗日戰爭,形勢正陷入極為嚴峻的當兒,紛紛捐款捐資,特別是著名僑領陳嘉庚先生,為了支援抗日運輸大隊,即發布通告,號召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年輕的司機和技工,與祖國同胞並肩抗戰。當時,總共招募了3000多名,稱為「南僑機工歸國服務團」,最後,歷經殘酷的戰爭,存活下來的才1000名左右。鮮活動人的歷史故事,正構築着現今中國西南與東盟華人華商之間不可切割的歷史文化紐帶關係。這種文化歷史關係,需要被活化、被保存、被推動、被尊重,進而創化為中國與東盟華商之間一種特有的情愫與黏合劑。


歷史已經為我們儲備了合作的能量,也提供給我們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歷史的滄桑,正激發着全球華人華商必須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也許我們的起步,已經慢了一些,歷史的包袱也特別的沉重,但是,憑着中華兒女過人的智慧和永不屈服、永不妥協的拼搏精神,我們還是勇敢的走了過來,也站了起來。雖然我們輸掉了過去,但是,我們一定要贏在未來。雖然我們曾經付出了昂貴的歷史代價,但是,我們千萬不能走回歷史的老路。如果我們能夠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那麼,歷史,將化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指南和警惕,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動力。


習李體制大開創大策略

從過去的「華僑農場」走向今天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的明天。特別是中國的和平崛起,習李體制的大開創與大策略,正為中國開啟了新的盛世和文明。我深信,以中華民族特有的韌性和毅力,再加上百年發展的機遇,中華民族的復興,應該是我們共同的盼望和祝福。


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偉大,除了擁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蘊之外,更重要的,應該在於知往鑑來,汲取歷史的教訓,隨時注入新的知識和新的時代精神,使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永遠可以煥發新的活力和新的內涵。雖然有學者這樣說,海內外的華夏兒女,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是一個沒有疆域界限的族群帝國,他們的潛在力量是猶太人的十倍,但他們卻沒有相應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這是別人對我們一種勉勵和肯定的話語,其中,也道出了我們的不足和短處。


過去被冷戰結構所限制的各地華人,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可以與神州大地的巨變產生互動,甚至可以與中原的核心價值互為融合與效力。過去,冷戰時代的限制,不論它是多麼巨大的阻力與冰冷,但是,在時代的暖流中,它已經開始慢慢的溶化和交流,全體華人,也和全球化的浪潮結合在一起,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權力格局。過去,在華人社會中流通受阻的人才、資金、技術,在新時代的動力中,衝破政治的限制,開始自由的流動,也開創一個新的歷史現象﹕全球華人社會崛起。


一個全新的全球華人社會

那就是,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全球華人社會。散佈在全球的華人,不再是彼此不相往來的孤島,而是與神州再續歷史前緣的新天地。中國已不再是被圍堵的國度,也不再是鄉愁的對象,它是一個又一個夢想的實現之處。過去是割裂的,現在是連結的。過去的教條阻礙,過去的禁止禁忌,也不復存在了。


展望未來,中國的改變,西南的崛起,勢將和全球華人,特別是東盟華人華商產生更密切的互動。尤其是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正在急速上升,但也亟需在軟實力上加速提升,全球與東盟華人華商,因而成為一個關鍵的力量,可以提供創意與行動的平台,不僅讓中華民族告別痛苦與屈辱,也告別唯GDP主義,要追尋綠色經濟,讓經濟的高速發展,也要考慮可持續性的發展,讓中國崛起,不但讓主權彰顯,也最終讓軟實力上升。


六月來到雲南昆明,「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我想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在兩個月前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說,「親望親好,鄰望鄰好」。這是一條民間諺語,意思說,親人希望親人過得好,鄰居也希望鄰居過得好。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友好,深化合作,強調中國和亞洲的唇齒相依,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亞洲和世界,亞洲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需要中國。這是世界和東盟華人華商的共同願景。


但是,任何對國際社會秩序有深切理解的人都知道,今天的世界,依然是美國獨大的單極世界。近年來,中東與北非的動亂、南海及東海的緊張,可以說,都是美國獨大權利主導下的產物。在單極世界中,一個國家就可以決定別國的安危,也可以決定別國千百萬人的命運。這不是公正的世界秩序,世界必須獲得平衡。


近年來,中國在非洲,以平等互惠的原則,拓展關係,協助開發,的確已創造國際交往的新模式,瓦解了過去歐美的殖民主義模式。雖然美國媒體一直在惡意醜化這是中國的「新殖民主義」,但誰在殖民,非洲國家都心知肚明。習近平以非洲三國作為首次出訪的對象,其實,就是一種國際交往新模式的再次宣告。


中國的和平崛起已定,現在,已是對國際秩序作出貢獻的時候,這是中國第五代領導團隊的歷史使命,習近平已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中國完成領導層換屆之後,履新的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和外交部長的首度出訪,描繪了新領導層的外交開局,展現出中國的大國外交戰略,呈現出中國的周邊外交思路。習近平主席選擇俄羅斯和非洲三國;李克強總理選擇印度、巴基斯坦和歐洲兩國;外交部長王毅選擇泰國、印尼、新加坡和文萊東盟四國。世界輿論的解讀是,中國正繼續致力於加強周邊外交,特別是加強同東盟國家的關係。


王毅部長明確指出,他的溝通與合作之旅發出的最重要信號是,中國新一屆政府,非常重視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願把東盟國家放在周邊外交的首要和優先位置。今天我們來到中國雲南,探討東盟華商與中國西南開放的話題,別具現實意義。


中國的企業走向國際、走向東盟,進行「資本輸出」,在政治上,也有利於化解東盟國家的一些疑慮,讓他們明白中國在自身的經濟強大起來之後,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復蘇和發展的火車頭,特別是在亞洲金融風暴後,人民幣堅持不貶值,並加強同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對區域的政治、經濟的穩定和繁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帶動了日本經濟的復蘇。


雲南這顆中國西南的明珠,素有中國「南方絲綢之路」美譽,是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中國指定省份,不僅擁有豐富的礦產、旅遊、文化等資源,而且擁有廣闊的市場和優惠的政策。獨特的區位優勢,積極的進取意識,使雲南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南亞間的重要橋樑。南亞這塊接近20億人口的「大蛋糕」,對雲南而言,同樣前景誘人。


雲南成中國與東南亞南亞重要橋樑

山水相依,海天相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密不可分、千絲萬縷。而互為鄰里的地緣關係、相似的傳統和文化、互補互利的經濟合作,尤其是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期盼和平美好生活的真誠與期盼,必將引導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濟合作走向更廣泛深入的領域。


企業的價值,在於它對社會所能作出的貢獻,在於它所應挑負對社會的責任。商業的利潤,是一時的,但人文的價值,是永遠的。切忌為了一時的利潤,而犧牲了永遠的人文價值。這是企業的心靈指標,也是全球華商所必須彼此互勉的共同追求和目標。


最後,我謹此祝願大家身體健康,事事順利,生活平安,家庭幸福。


謝謝!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