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啟德郵輪碼頭明日啟用,惟本港去年郵輪旅客下跌逾一成,至138萬人次,即使今年首季郵輪客略回升6.3%,但當中國際郵輪旅客仍持續下跌;人均消費更在三年內跌兩成,去年減少至4290元。旅遊業界指出,不少由上海郵輪碼頭出發往日韓的航線較具吸引力,冀盡快解決內地客簽證問題,加開日韓航線,開拓內地客源。
人均消費三年跌兩成
本港整體旅客去年急升至約4850萬人次,惟郵輪旅客不升反跌,由前年的156萬人次下跌至去年的138萬人次,其中內地客更急跌11.2%,國際客亦跌2.7%。雖然整體郵輪客人次今年首季已回升6.3%,但國際旅客仍下跌1.9%。
郵輪客人均消費方面,以本港為中途站的旅客去年在港花費1933元,略低於2010年的2048元。以香港作起點或終點的郵輪旅客人均消費更連續三年下跌,由2010年的5410元,跌兩成至4290元。
旅遊業議會主席胡兆英表示,內地旅客2011年首度可經香港乘郵輪到台灣,船公司加開11班郵輪船次、每次分別可載客2000多人往台灣,令該年郵客大升,惟熱潮翌年減退,船公司取消相關航線,內地客即急跌,而歐洲經濟差亦減少國際客。
滬可赴日韓 業界促解決簽證
胡又稱,今年首季全港泊岸郵輪僅46船次,少於去年同期的53次,「跌幅算大」,相信船次會於啟德碼頭啟用後增加。他承認上海航線可讓內地客往日、韓,較具吸引力,而來港郵輪航線多往台灣、越南,未來須盡快開拓日、韓等新線,提升競爭力。他認為本港碼頭可吸納華南客,但船公司須增加船上遊樂設施,配合中國口味。
旅遊界議員姚思榮表示,內地郵輪客受簽證所限,在港乘郵輪到日、韓,須再經香港才能回內地,而不用回港可直接返內地的簽證一直未成事,因此內地客會選擇在上海出發。他指若本港航線局限於台灣、東南亞,將不利發展,須盡快解決內地簽證問題。
啟德碼頭啟用後,至2016年登記泊岸44船次,較海運碼頭的99船次少,對於啟德會否後來居上,郵諮會成員袁麗鳳認為,海運碼頭附近設商場,啟德碼頭則可停泊較大的郵輪,始終各有優勢。
明報記者 邱雅錡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