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父女同郵﹕「六四」不關我們的事嗎?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12日 06:35
2013年06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怡:

上星期的「六四」夜,我們一家都在維園。老爸到維園主持直播節目,媽咪和妹妹跟姨媽一家人出席,你和同學一起點亮悼念的燭光。我們沒有在維園見面,但心卻連在一起。


令人措手不及的滂沱大雨,打壞了音響,打壞了屏幕,打亂了悼念程序。大部分人仍選擇留下來,雨稍弱,人群從四方八面湧入維園。15萬出席者,渾身濕透,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唱着:「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怡,你有沒有想過,什麼的力量,怎樣的信念,令燭光在這個小島堅持不懈四分一個世紀?


怡,隔天,你突然問,我們去了多少次燭光晚會?今次經歷實在印象難忘,你可能想回顧一下個人歷史。老爸記得,帶你們固定去的,應該是近十年的事。老爸是個害怕,準確點說是討厭儀式的人,多年來的「六四」,我寧願留在家中,一個人靜靜的回想,思索我們的何去何從。


燭光喚醒記憶 對抗遺忘

老爸後來悟到,維園的燭光,不但是悼念,而是一種集體反抗。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香港這個一千平方公里的小島,可以無畏地,自由地,合法地遙祭遠方冤死的同胞,聲討殺人者的暴行。更重要的是,是當權者千方百計把血迹抹掉,把歷史埋葬,香港就成為了保存真相的唯一地方。維園一年一度的燭光,就像把真相的盒子打開,喚起記憶,對抗遺忘。


怡,可能你也有留意,在燭光晚會前,香港出現了一場爭論,到今天仍未停止。這場所謂本土派與大中華派的論爭,簡單地說,就是有人主張忘掉「六四」,把精力放回本土。香港人沒有責任解決大陸的毒奶粉問題,同樣道理,也沒有責任為他們爭取民主,也沒有必要關注他們的人權和自由。本土派主張,要告別「六四」,更要告別中國。


怡,這樣的爭論,其實沒有多大新意,類似內容,幾十年前老爸念大學的時候都經歷過,論爭使人思考,沒有什麼大不了。但今天中港關係日趨緊張,兩地人民矛盾摩擦愈來愈頻密,這種論爭,就很容易擦出火花。


香港扮演啟蒙角色

在中國近代史裏,香港一直扮演着很獨特的角色。香港是不少中國知識分子啟蒙覺醒之地,更是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的顛覆基地。這種獨特的角色,到回歸十六年的今天,仍然沒有多大改變。告別中國,現實上可能嗎?


怡,有一種說法是,年輕人對歷史沒興趣,對中國很疏離,告別「六四」 , 告別中國,在年輕人中間很有市場,像你一樣的九十後,大都是本土派,說來聽聽,你同意這樣的結論嗎?

老爸

………………………………………………………………………………

Dad﹕

這些本土派似乎把「中港矛盾」和「悼念六四」混為一談。


本土派可能覺得,內地人搶我們的奶粉、霸我們的學位,來這裏掃金掃手袋,他們實在太可憎了,所以他們的事,我們不需要管。


不過,「六四」不只是他們的事。


正因為死難者家人拜祭時受監視、維權人士被打壓、網民為發聲發表改圖轉眼被刪、還有很多人以為中央沒有殺人,正因為他們發不了聲,所以我們要在這片稍為自由的土地上叫得更大聲,而且要去集會,把不滿的群眾集合起來。


六四真的不關我們事嗎?如果你看過電視直播,如果你有翻看過片段,如果你有為這些爭取民主犧牲的學生感到悲傷,並希望中國有一天會自由,那麼六四就關我們事,那麼我們就不能遺忘它、拋棄它。


去燭光晚會的目的,本來就是純粹悼念廿四年前一群熱血的學生,為他們平反,為表達我們的想法。本土派,請不要再搞無謂的分化了。


Yee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