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6歲男孩念K3,健康檢查報告一直良好,不算肥,只是平時行動較慢。他大約兩三歲時,叔叔把他挾在腋下扮飛機跑,他哭嚷至嘔吐,自此不肯玩機動遊戲,連公園的氹氹轉也不玩。
他玩鬥快、追趕之類的遊戲經常都輸,看得出他參與時很辛苦,小孩子不該是這樣吧?我問他,他說覺得沒力氣、頭暈,但停下來就好。是我過分緊張,還是該帶他去檢查呢?
根據家長的描述,孩子問題可能出於兩方面,一是體能不習慣,二是感覺統合不適應。
體能不習慣 可藉訓練改善
孩子的肢體運用是一個協調問題,例如他跑多快、多久,主要靠他日常多練習而累積,只要孩子平日保持適量體力活動,在公園跟其他小朋友多跑跳,經適當活動練習後便能達到理想效果。但的確也有些小孩大肌肉力量不足,跑跳時力不從心,協調不一致,行動笨拙,容易失衡絆到。他們通過一般日常活動練習,也未必能有效提升能力,需經過專業檢查,設計個人訓練計劃,協助孩子改善現况。
無法統合感覺信息 影響社交
另一方面,感覺統合是指當身體與周圍環境相互協作時,會通過各感覺系統﹕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覺、本體感覺等獲得的信息傳達至腦部,由它組織、整合、分析,再作出適當的反應及行為。例如行斜坡時,身體各部位如何協調才不致前仆後仰呢?這類統合一般是在瞬息萬變之間,但有些患者和實際情况相對不協調,應付不來,例如這孩子可能是前庭感覺統合過敏,被叔叔挾起跑時覺得好像坐過山車一樣,感覺不好,甚至暈頭轉向、作嘔、害怕,原因是大腦無法完整地統合各種感覺信息,因而對外界刺激產生不適當的反應,造成運動機能、行為、情緒、學習適應能力的種種問題;而和其他孩子互動玩耍時不能適應,也會把問題引伸到人際社交發展上。
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經專業醫生或職業治療師確定他的困難所在後,可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接受感覺統合治療,例如利用各種設備與遊戲,輸入前庭覺、本體感覺、觸覺及各種感覺刺激,促進大腦的統合功能,幫助他們應對周圍環境中的刺激時,能作出適當的反應。
家長若能在課後,把孩子需要的感覺統合訓練活動適當地移至家中多練習,讓孩子得到足夠的感覺刺激調適,便能更有效促進他們的腦部神經發展,從而培養、改善他的技能和社交活力。
資料提供﹕領思兒童發展中心註冊職業治療師蔡莉莉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