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育兒百科﹕徵狀似猩紅熱 川崎病可奪命(0-4歲)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12日 06:35
2013年06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小兒1歲,早前返鄉下,回來後發高燒,最初以為患上猩紅熱,但醫生說是川崎病,兩者有何不同?後來孩子退燒了,紅疹亦散去,快一個月了,手指還是經常脫皮,是否正常?治病時醫生用了大量阿士匹靈,我記得他說過是和心血管發炎有關,孩子是否要定期檢查,會不會有後遺症呢?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急性炎症性疾病(inflammatory disease),主要會導致血管發炎,尤其是那些供應血液到心臟的血管,在發病時最為脆弱,一旦併發炎症,引起血管收窄甚至栓塞,會直接危及孩子生命,必須及時診斷和治療,以解除併發症危機。


致血管發炎 成因不明

川崎病的特徵包括持續發燒、嘴唇發紅乾裂、草莓舌、手腳紅腫、咽喉炎、皮膚出疹等;而由細菌引起感染的猩紅熱,病發初期也可能出現相似徵狀,如發燒、喉嚨痛,草莓舌、皮膚出疹等,有機會引致併發症如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骨或關節毛病等,亦可損害腎、肝和心臟。猩紅熱潛伏期不長,受感染後一兩天內便可能發病,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治療、控制病情、消退病徵;然而,抗生素對川崎病的炎症起不了作用,需要在醫生緊密監察下,按孩子病情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理。


川崎病成因不明;猩紅熱病菌則存活於患者的口腔、咽喉和鼻子,主要透過飛沫或直接接觸受感染的呼吸系統分泌物而傳播,因此預防猩紅熱,家長應協助孩子減低受感染的機會﹕

.保持個人和環境衞生

.保持雙手清潔,若孩子在玩耍時接觸到口鼻分泌物,應立即用梘液洗手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着口鼻,並妥善棄置沾有口鼻分泌物的物品

.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和毛巾等物品

.保持孩子活動作息空間的空氣流通

由於兩種病都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孩子當出現上述徵狀,家長應加以警惕,若有懷疑便立刻求診,以便及早診斷病原,對症下藥。


脫皮能痊癒

至於家長提到孩子的脫皮現象,這是川崎病後的一個特點,不用擔心。只要用藥得當,川崎病患者便能逐漸康復,而醫生亦會以心臟超聲波檢查監察孩子的治療情况及康復進展,如報告持續正常,只要按醫生指示服藥,大多數患者癒後身體狀况良好,家長不必過慮。


資料提供﹕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李民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