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中情局(CIA)前技術助理斯諾登近日揭發華府以反恐為名,逼令電訊商和科網企業交出用戶通訊數據作全民監控,涉嫌侵犯公民權利。科技界近年興起「大數據」之說,斯諾登風波揭示,網絡世界既帶給人類種種生活便利,但人類在網絡世界留下的海量信息,卻也在衝擊甚至改變着人類固有生活形態,若政府藉此作出全民監控,更會令「大數據」催生出「老大哥」式政府。
「大數據」泛指網絡所有資料
「大數據」(Big Data)原指網絡世界龐大但雜亂無章的數據資料,但因處理技術出現突破,得以在合理時間內擷取或整理變為有用數據。隨着千禧年後資訊爆炸,連非科技業界都開始應用,「大數據」概念漸受輿論矚目。這方面的專家、湯森路透全球桌面及流動平台董事總經理布列頓(Philip Brittan)日前接受本報專訪,笑言「大數據」倒不如稱為「巧數據」(Smart Data),因為此概念的重點在於處理數據的技術,經其分析整理的數據可提煉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資訊。
巧用數據 施政監控更有效
美國行政機關近年開始嘗試引入「大數據」技術協助改善民生,例如紐約市長彭博便藉此改進市內屋宇投訴機制:將市內90萬幢大廈的稅收狀况、犯罪率和市民投訴數量等多項指標數據儲進軟件系統,計算出大廈發生火災或罪案的機會,從而排出緩急次序處理屋宇投訴。
不過《大數據:數據革命如何改變政府、商業與我們的生活》一書的兩名作者──《經濟學人》數據總監庫基耶(Kenneth Cukier)與牛津互聯網研究院教授邁爾-舍恩伯格爾(Viktor Mayer-Schoenberger),在學術期刊《外交事務》最新一期撰寫封面專題「大數據崛起」(The Rise of Big Data),提醒「大數據」雖可造福民生,但亦可能令政府化身小說《1984》中監視一切的「老大哥」(Big Brother)。
庫氏、邁氏二人直言,「大數據」在任何國家都可加深政府與普通民眾的力量鴻溝:政府可濫用「大數據」掌握民眾心理,極端情况下會像電影《未來報告》的「犯罪預防組織」般,無孔不入地監視民眾,變相限制個人的思想自由,與專制統治無異。雖然兩人不忘留下註腳,警告這情况在非民主國家尤其可能發生,但斯諾登的爆料卻正好揭示號稱民主捍衛者的美國,也不外如是。
智能手機普及 個人數據公開
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徐建良向本報稱,華府可通過所謂的「數據採礦」(data-mining)技術,將從不同來源蒐集的零碎數據綜合起來。換言之,法庭雖然只授權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取得電訊商用戶的電話號碼和通話紀錄,不包括用戶姓名或通話內容,但當局藉代號「PRISM」的機密反恐計劃取得社交網站的客戶私隱資料,並將這兩個渠道蒐集得來的數據比對,將個人資料相符的檔案拼湊在一起,便有很大機會找出通話者的身分,令法庭限制如同虛設。
徐建良形容,隨着智能手機及其應用程式(apps)興起,普通人公開的數據愈來愈多,政府只要將從不同渠道蒐集得來的數據,再加上政府既有資料存檔等結合成龐大數據庫,便可以輕易組織出一個人的社交背景和人際網絡,變相令個人私隱無所遁形。
斯諾登揭發華府監控黑幕,正好提醒人們,「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本身可為世人帶來莫大便捷,但在另一面,個人私隱卻時時刻刻有外泄風險,來自政府的監控威脅更是防不勝防,而阻止政府化身「老大哥」的防線也亟待修補。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