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數據經紀0.4仙賤賣公眾私隱長青網文章

2013年06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6月14日 06:35
2013年06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政府被揭逼令科網巨企提供數據作全民監控,輿論關注到「數據經紀」(data brokers)公司在網絡資訊爆炸的「大數據」時代,無孔不入地蒐集消費者資料作販賣。《金融時報》報道,消費者監控已發展成規模達數十億美元(逾百億港元)的產業,但由於「數據經紀」競爭激烈,消費者資料無處不在,令美國個人私隱的市價跌無可跌,普通人的基本資料賤賣0.4仙港元,多數人的全部個人資料不值7.8港元。


病歷信用評分預產期無所遁形

「大數據」(Big Data)指網絡浩如煙海的資料,包括消費者任何網上舉動。這些「大數據」都成為「數據經紀」的蒐集目標,它們透過監察網頁搜尋、社交網站及購買紀錄等,製成鉅細無遺的個人檔案,詳述個人病歷、信用評分,甚至孕婦預產期等,其經營運作卻幾乎不受監管。


根據《金融時報》取得的價目,每人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只值約0.4仙港元,就算是社交圈內「有影響力」的人,其私隱亦只值約0.6仙港元,稍貴一點的是收入詳情和購物紀錄,但兩者價格每份分別都只是約1仙港元,而病人、父母和社會高層人士的資料則較值錢。LeadsPlease.com以每人2港元出售癌症、糖尿病、抑鬱症等患者的姓名及郵寄地址等。ALC Data則按信用評分,將病者資料分類出售。ACL網站顯示,過去12個月購買信貸資料的客戶,包括保險公司藍十字藍盾(Blue Cross Blue Shield)。


蒐集人生歷程 揣摩消費模式

該報引述消息人士稱,商戶只肯購買有助盈利的資料,大多數人的全部個人資料,包括婚姻、社交、病歷、服用藥物名稱、網上搜尋紀錄等,不值7.8港元。網絡廣告公司創辦人摩根(Dave Morgan)直言:「一個人的資料值不了多少錢。」大型「數據經紀」Acxiom解釋,個人私隱資料集合起來分析才值錢。多個人生歷程都對個人消費模式有重大影響,包括置業、結婚、為人父母、離婚等,商戶特別有興趣獲取這些資料,數據經過軟件分析,就可推算出目標客戶的志趣、財政狀况,從而估計並影響其消費行為。


消費數據調查企業年賺85億

2000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曾研究網上廣告公司DoubleClick收購消費數據調查公司Abacus Direct會否引發私隱爭議,最後DoubleClick同意不將兩公司的資料庫合併,惟這些私隱憂慮近年在美國減退,令企業蒐集個人資料的力量不斷強大。以總部設於紐約的Acxiom為例,該公司將全球7億人的個人資料,轉賣逾7000客戶。截至3月底結束的財年,收入達11億美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