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歷史愈悠久,這地方的故事總是愈引人入勝,例如我們沒想到,如今淳樸的鯉魚門村,從前原來是一個罪惡之地。
我們一直遺忘的鯉魚門,本來就是一個發掘故事的地方。
除了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天生就是軍事據點,戰爭遺下的痕迹和記載不少,它的歷史與香港事實上是緊扣相連,就連發展的時間也巧合地重疊——在英軍登上西營盤、香港開埠之初,在差不多同一時間,第一批客家人也登上鯉魚門,這裏正式開村。
關於鯉魚門,其實還有更多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地方叫鯉魚門。
可是究竟有多久,抑或名字如何起源,都已無從考究。有人說,鯉魚門的發展可能比香港開埠還要早,但讓人困惑的是,學者對這個地區的歷史研究並不多。熱愛歷史的吳力波不是原居民,他對鯉魚門的認識,卻比一般人還要多還要深。他說,最早期的「鯉魚門」是指「鯉魚門海峽」,在客家人落戶的一八五○年代,其實沒有所謂的「鯉魚門村」,只有「三家村」。翻看中大歷史系教授張瑞威的描述,這三個最先來到鯉魚門的客家家族,相信都是來自廣東,因為原鄉的族群鬥爭而南逃香港,但究竟開村的是哪三個姓氏,到今天依然是未有定論。
吳力波曾經造訪鯉魚門原居民,得知今天以活海鮮馳名的鯉魚門,當年盛產的卻原來是石頭。他帶我穿過海鮮村,經過仍有人居住的村落,來到一個石崖。「多年來,鯉魚門以採石為生,這裏就是當年石礦場,你可以看到崖上的石坑紋,其實是開採時用炸藥炸出、用鐵鑿鑿成。」鯉魚門出產的石材,與鄰近的茜草灣、牛頭角及茶果嶺合稱「四山」,石材優質除供本地使用,同時也出口到內地,甚至荷蘭也是鯉魚門的客人,享負盛名。直至一九六七年政府實施火藥管制,石廠不獲續牌,開山闢石的石礦業才畫上句號。幸而六十年代中期,香港工業發展蓬勃,陸路交通方便,附近的觀塘廠家對海鮮食肆需求增加,於是,鯉魚門石礦業之名終被掩蓋。
從前現在 新移民落腳點
縱使村裏的經濟活動、村民生活模式隨時代而變遷,縱使不少原居民已外遷,但今天鯉魚門村的人口組合,大概與二百年前有着共通點,就是這裏仍是不少新移民的落腳點。除了最早期的三姓人,二戰後的內戰,不少難民包括國民黨退役兵被安置在鯉魚門和調景嶺一帶。吳力波說,現在的油塘,當年就建了嶺南新村,村口當時還有國民黨黨旗飄揚,牌坊上的對聯是「嶺上難胞刻苦耕耘皆自力甞n中壯士忍辱偷生暫從權」。這裏的原居民說,現在的鯉魚門村,除商人外,村中大部分居民是新來港的內地移民。
無地址?
香港的郵政服務,在簽訂南京條約前已有,不過信件一直無法寄進鯉魚門村。原因之一是鯉魚門村位置不便,雖然毗鄰觀塘,但陸路未通,很少人會翻山越嶺出入。而且原來鯉魚門村一直沒有街道,屋也沒有編號,所以村民住的地方沒有地址。
當時的村民,大多借用對岸筲箕灣的地址來作通訊,雜貨店、米舖、五金店,都是鯉魚門村民的收信處,而人們一般都是在外出渡海購買日用品時順道取信。直至一九五○年代末,村裏的路終於冠有名字,重編屋號,政府先在鯉魚門設綜合信箱,七十代年始正式設置一個郵筒,上面刻有「GRV」標誌,即「佐治五世」(Georgius Rex),約於一九一○年至一九三六年在英國工廠生產,比「EIIR」(「伊莉沙白二世」Elizabeth II Regina)郵筒還要歷史悠久。
「石媽」曾顯靈?
鯉魚門村的天后宮,據說是十八世紀的海盜所建,因為建於石群之中,昔日被稱為「石媽」。在鯉魚門鄉公所成立以前,天后宮就一直充當村裏的中心,雖然村民在家中各有拜祭祖先,但縱觀鯉魚門村均沒有祠堂,天后宮就成為眾人祠堂。現在廟裏的神壇之後,也有一尊神像藏於大石之內,吳力波說當年的村民就是在這裏供奉天后。
神壇之外,牆上掛有一幀舊照,原來相片藏有一個傳說。相傳在一九五三年,當時的廟祝劉火燐夢見天后,天后着他修建天后宮,更預告將會顯靈於鯉魚門上空,點名當時任職記者的蕭雲厂顯靈拍下照片。於是,劉火燐與村民開始修建廟宇,據說還在復修期間找到一塊乾隆時期的石碑,是當年建廟的海盜鄭連昌留下,上面刻有﹕「天后宮癑G連昌立廟孆擃嶀l孫管業鎅振岸Q八年春立」。
不過,顯靈的傳說有不少人曾經提出質疑,有些說法就指出,若天后不曾顯靈,相片的效果可以在冲曬相片的黑房裏製造出來。
十字架擋災?
我們到訪鯉魚門村,總會在公眾停車場外的牌坊進入,不過,一般村民卻會從附近的另一個入口入村。除村中近海的天后宮外,這個村口原來聚了差不多全村的宗教信仰在此——明照堂、天主堂和華嚴閣相鄰而建。
明照堂於一九三四年由新加坡華僑、法號「莫證善」的「四姑太」所建。二戰時期,大量內地難民湧至香港,部分被安置在鯉魚門。由於人口急增,信仰、教育需要更殷切,除了先後有天主教聖母聖心會建設天主堂(聖雅各伯小堂)和佛教的華嚴閣,路德會也在村口建了聖腓力教堂和學校,就在炮台林立的魔鬼山前。一九五六年,兩架英國海軍軍機於魔鬼山撞機,火球擦過十字架,學校僥倖避過一劫,事件後來被傳誦成神蹟。
有棵百年老樹?
鯉魚門公園空地的老樹上,掛有一個黃色心形木牌,上面寫有一個傳說﹕相傳有個婦人命途多舛,曾在百年老樹祝禱,其後得償所願,家業昌隆,「鯉魚門心願樹神奇之說廣為傳揚」。
然而,據這裏的原居民說,這個空地在十九世紀其實是葉氏家族的石礦場,有價值的石頭被採盡後,遺下兩個深坑,變成兩個小塘,客家人稱之為「水湖」,一九五○年代是村童玩耍之地,也曾釀成不少小童溺斃的慘劇。現在的心願樹,在六十年代始依水池而生長,八十年代水池被填平,改成公園空地及籃球場,節日更會搭竹棚做神功戲。二○○三年,大埔的許願樹生死之際,鯉魚門村遂把公園的樹打造成「百年心願樹」,但有原居民說,這棵樹只有六十歲。
三姓人建村?
現今鯉魚門牌坊對出的「三家村避風塘」,當年是釀製米酒的海灣,所以也稱為「酒灣」。「三家村」是指最早期來鯉魚門村定居的三個家族,不過究竟是哪三個姓氏,則仍然未有定論。中大歷史系教授張瑞威曾經明查暗訪,當時的鄉長葉宋說,三家是指張、劉、連三個姓氏的家族。不過,當時的天后宮廟祝則說是溫、劉、陳三姓人,而且這三姓人的建村位置不在現今的鯉魚門村,而在避風塘對岸的工業區。
三家村的姓氏組合仍是一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家村是客家村,一八五○年代,洪秀全起義期間,廣東客籍人移居香港,落戶鯉魚門,最初以畜牧為生,其後發展成盛產石材的村落。
鯉魚門創意館
一九四九年,大批內地難民湧至鯉魚門,適齡學童人數大增,當時的村民於是籌建海濱學校。學校後來在二○○八年停辦,政府取回土地,交由社會機構營辦「鯉魚門創意館」,舉辦教育、文化、保育、藝術等社區活動。當中有原居民捐出多年蒐集所得的採石文物展覽,值得一看。
地點﹕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
時間﹕下午二時至六時(周二至周五)
下午十二時至六時(周六、日及公眾假期)
費用﹕免費
查詢﹕2205 8100
文 陳嘉文
圖 李紹昌、受訪者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