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皇后大道 鬼影多過人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3年12月22日 06:35
2013年12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新簇的樓房,鋪滿塵垢;眼前的臉孔,模糊不清。


照片中,黑白的世界裏,那街道,我無法說陌生,卻又無法喚起什麼記憶。


面對着幾百張老香港的照片,我辨出的只有電車駛過的灣仔,和看到馬場那橢圓草地的就是跑馬地。


不同年代,香港有不同記認,歷史博物館助理館長黃廼錕說,煤氣燈、人們的裝束都是,當然還有因為建了又拆、拆完再建而有了時代標記的建築物。


而我相信,除了舊面貌,老照片裏還藏有更多蛛絲馬迹,記錄了香港究竟是怎樣一路走來。


今期起,黃館長帶我們穿梭於百年之中,教我們從舊照片中尋找記認。


即使年代再久遠,地貌再變遷,我們還是有方法與我們的過去相認。


香港歷史博物館最近展出逾700張香港歷史相片,這批相片,不少的年代久遠至開埠初期。香港是幸運的,因為是進出中國的出入點,在1841年開埠後不久,攝影技術剛發明,就有西洋攝影師來港拍照營商。


洋攝影師作品 售在港洋人

他們的作品,大多用來賣給在香港工作的洋人,或是官員,或是商人,讓他們回鄉時,可以向親友展示,他們工作的地方是什麼模樣。所以,攝影師多拍城巿面貌、人民生活,又或是大建築、大基建。照相館,即是我們現在稱的影樓,當年成行成巿,展覽廳中有一幅放大好多倍的巨型照片,就看到一八六○年代的皇后大道,開滿了照相館。他們不止拍攝一般街景,每當有災難,又或是有戰爭,攝影師都會拚死到現場拍攝,而這些題材看來也好受歡迎,「六月疫症高峰期,他們去影相,七月初已登廣告,有相集出售」。


街景 人民生活 災難 戰爭

多得攝影師的生意頭腦,香港早年的舊貌,才得以保存。大部分歷史有文字記載,但相片亦是有力的憑證,有時還可以超越文字所能記錄的。雖然舊時並沒有系統地用相片記錄整個城巿,但不同攝影師在不同年代拍下的商業作品,也能拼湊起香港歷史。而不少熱門的取景地點,例如從九龍半島望向港島的維港海岸線,我們都常常見到;又例如這次展覽中,找到三個攝影師在不同年代拍到相同角度的近上環的一段皇后大道,可以說是見證香港急速變遷的珍貴圖片。


相片力證 華洋雜處

黃館長說,其實坊間一直有流傳很多皇后大道的照片,因為自開埠以來,皇后大道一直是香港最旺最繁盛的街道。這三張照片,拍攝的年代大約為1870年至1900年左右,當年尚未有細分為「大道東」或「大道西」,不過人們為了標示所指的位置在皇后大道哪個方位,有時會寫成「皇后大道(東)」,或「皇后大道,中」。從文字記載中,我們知道中環的一段皇后大道,是洋人主要的活動區域,近上環的一段,則是華人的傳統商業區。所以照片裏可以看到道路兩旁充斥華人商店,可是仔細看,我們還能看見洋人店舖散落其中,是香港早已華洋雜處的最佳證明。


當然,相片裏還有不少文字難以逐一記載的細節。落足眼力,讓我們逐一在舊照中撿拾歷史知識。


皇后大道的變遷(1870至約1900年)

三張皇后大道不同年代的照片,在差不多位置拍攝。事隔只幾十年,街道面貌已大有不同。一,兩旁建築,由兩層「長高」至三層;二,停靠在店外的,由轎變成人力車;三,街上本來冷清,變得熙熙攘攘。不過,第三個觀察,黃館長說那只是錯覺,「皇后大道,一開埠已經好繁盛,無可能無人的」。然後他指着第一張照片,隱約看到模糊的地方,「這些都應該是人,不過影不到,變成了鬼影」。所以,從相片比較也能看出攝影技術的發展,「當時的攝影,感光物料不夠敏感,要長期曝光才能捕捉景象」。途人不會站着等影相,於是攝進鏡頭的都是鬼影。第三張相的攝影技術進步了,但途人其實都不仔細清晰,不過已拍出了實像。


年代記認

(1)人力車

第一張相中,停在店外的是轎,至第三張相,同一條街道上,已換成是人力車。黃館長說,根據歷史資料,第一輛人力車,在1874年傳入香港。


(2) 公煙館

早在香港開埠以前,英國商人已在廣東海域做鴉片買賣。後來英軍登陸香港,直至1930年代禁煙,在香港,只要向政府領牌、繳付牌稅,販賣鴉片是合法的。所以這張照片該是1930年代以前拍攝


(3)留辮

再看人們的裝束,可以見到當時街上的人仍留長辮。可以推斷,這是清朝的照片,拍於1911年或以前。


方位記認

(4)恆芳

照片左下角的「恆芳雀鳥鞋襪」,因為它的位置當眼,在皇后大道與閣麟街交界,黃館長說,常在其他歷史照片中看到這店。


(5)五號差館

三張相片的街道盡頭,都隱約看見一幢白色建築。這是五號差館,位置是現在的威靈頓街街角,1857年啟用。後來用作滅火隊總局及宿舍,直至1920年代停用。


(6)雅真影相

照相館(即影樓)的招牌,中英對照,中國人姓氏「CHAN」,譯作「真」,這店顯然是中國人開的店舖。雖然這裏靠近上環,是較多華人聚集的地方,但店主顯然不希望只做一個民族的生意,唐人或洋人都歡迎。所以說,香港華洋雜處,早在開埠初期已經開始。


照相館是香港最早期的商業活動之一,早在香港開埠之初已有外國攝影師來港從事商業拍攝。這張照片是在一八六○年代拍攝,當時在皇后大道60號(圖a紅圈示)一帶的照相館,成行成巿,一幢六個單位的建築,照相館已佔了四間,影樓外還有廣告,寫着名片照的售價為三元十二張(圖a綠圈示)。


(7)品陞茶樓甎y茶居

香港的飲茶文化,來自廣州,相片中的二十世紀初,可見茶樓已開始普及,夾集在眾多商店中的小單位中開店。


香港開埠之初,其實已有大型茶樓出現,例如著名的杏花樓,就在1846年開業。杏花樓位置與當時娼寮妓寨聚集的水坑口甚為相近,大概是因而衍生的副業。杏花樓是當時香港上流社會飲宴的高級酒樓,也是政治人物議政的地方,不少秘密會議都在此舉行。


閣麟街

這張相片,是從士丹頓街向上望的閣麟街,盡頭是擺花街,攝於約1870年。街道名稱以184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駐港司令閣麟少將(Rear-Admiral Sir Thomas Cochrane)命名,相片左下能看到當時的街道牌。馬路兩旁是當時典型的華人住宅,地下是商舖,樓上是住宅。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

日期:即日起至2014年4月21日(逢周二休館)

地點:尖沙嘴漆咸道南100號香港歷史博物館

入場費:$20(逢周三$10)

查詢: 2724 9042

文 陳嘉文

圖 歷史博物館、夢周文教基金

編輯 顏澤蓉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