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嶼山的鹿湖,對大部分香港人而言,名不見經傳,她是大嶼山五大禪林之一。
論名氣,雖不及昂坪;論環境,鹿湖位置獨處,放眼是蒼翠山林,營造了獨特的禪修氛圍,這裏更是大嶼山的佛教發源地。
有道場、精舍等三十八間,大嶼山為禮佛禪修勝地,這與其地理環境和歷史不無關係。
近年許多港人對禪修感興趣,禪修重視洞悉內心,認識自己,先決條件是要讓自己靜下來,但在急促城市生活談何容易?
來此禪修,不僅是宗教上的修行,還是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活。
套用法師的話,「藉着那份寧靜、沒有污染的環境,你很容易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靜下來反思」。
來到鹿湖,行住坐卧,皆可禪修。
今期導遊﹕何佩嫻
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兼項目策劃,鹿湖口述歷史計劃顧問
曾在大嶼山居住多年,多年前辭去教師一職,積極參與大嶼山保育工作,以政策和制度着手,保護大嶼山的歷史、文化和生態。
五大禪林
大嶼山昂坪、鹿湖、羗山、地塘仔、靈會山(萬丈布),合稱五大禪林,遠離煩囂,大大小小禪院、靜室、精舍估計最少有三百多間,除了昂坪被遊人佔領,其他地方仍難得保留清幽寧靜。
一泓清潭現黃麖
五大禪林,名氣最大的是昂坪谷,寶蓮寺天壇大佛成為人氣地標,可是商業味濃,論環境,如《大嶼山探勝遊》中所言,最深藏不露的便是鹿湖。「在地理位置上,鹿湖與上羗山相連接,但由於位置比較『獨處』,又沒有山脊和餘脈與下羗山或者昂坪相接,因此,鹿湖始於給人有『超然』或『深山』之感。」當年禪宗高僧觀清法師初至鹿湖,見麋鹿(黃麖)出沒,再加上谷中有一泓清澈潭水,所以名為「鹿之湖」(鹿湖)。
採訪當日從法華苑巴士站對開的小路起步,沿路如在林中漫步,環境深幽,人煙稀少,伴隨的只有鳥聲和蟬聲,靜室道場和大自然和諧共存。部分路段為古道,大概於一九四○年建造,由修行人、出家眾和居士等搬石頭,一路沿山徑而上鋪砌而成,當年鹿湖修行人經古道往來大澳添置日用品,都要花許多時間和氣力。
靜室禪修
簡單而言,禪修是對心的訓練,透過坐禪以達心靈的專一與澄明,提升智慧,拓寬心胸,日常的生活、工作、吃飯,也可在禪修中,只是換個姿勢而已。鹿湖口述歷史計劃顧問何佩嫻定期會在地塘仔或鹿湖的靜室禪修,「禪修時斷絕外間煩擾,不聽電話不上網,跟師父一同作息,專注自己內心,過濾在世間染到的不好習性,過程中,可尋回純真本性,把事物看得清楚。」
坐禪行禪 培養寧靜 練就反思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代理總監衍空法師形容得好,他在鹿湖口述歷史計劃中提到,「你到了大嶼山,時間、空間、環境都完全不同了,環境綠化了,讓自己的身心有機會靜下來。如果一個人的精神沒辦法靜下來,不斷受到外界的感官刺激,心是沒辦法培養出寧靜,沒有寧靜就沒有反思能力。繁華的香港很需要心靈的綠洲、心靈的『肺腑』,讓香港人可以去感受大自然的寧靜,就算你不去,你也知道那裏有個安靜的地方,可以隨時去,那是很重要的。腦袋好像電腦,電腦用了一段時間需要重組,腦也需要,我們需要給它一些時間,不要讓它不停地運作,它才可以重組。重組後,就能對所有事情的層次、深淺會更容易掌握,因此能夠獲得智慧。」
由道轉佛
現在大嶼山為禮佛禪修勝地,不過,在清朝光緒年間(一八七五年至一九○八年),大澳至觀音寺一帶均為道教道場,由道轉佛,要由歷史最悠久,有近一百三十年的鹿湖精舍說起。鹿湖精舍原名純陽仙院,是大嶼山最古之梵剎,由羅元一道長於一八八一年(清緒九年)所建。一九四三年,他與初抵大嶼山的江蘇金山寺禪宗高僧觀清法師一見如故,某天,道長認為是登仙界之時,便將純陽仙院交託觀清法師打理,自此,眾信隨觀清法師改信奉佛教,除了觀清法師外,金山寺的其他高僧亦到大嶼山一帶弘法,道教修行者紛紛皈依佛教。
個人靜修為主
鹿湖特別之處,是大部分的道場都是小規模的靜室,與大型寺廟不同,以個人靜修為主,適合以不同方式修行。例如做早晚課及坐香,有的在夏季進行夏安居,早上誦《妙法蓮華經》,下午聽課,傍晚做晚課等。
斬樹山頭亂放觀音像 延慶寺變龕場
五大禪林,本應是清幽寧靜,昂坪的商業化,叫人怕怕,鹿湖數年前開始亦受商業元素「污染」,有人把延慶寺轉為骨灰龕場,何佩嫻透露:「他們借佛教之名牟利,大興土木,斬了多棵大樹,將多個高達兩米的觀音像置於山頭不同位置,亦堵截了溪流。」當日來到,附近一帶被人放了多個延慶寺的觀音像,猶如一個佛教「景區」,與周遭靜修苦行環境格格不入。「延慶寺旁有一道溪流,溪中有一小水潭,流水經水潭到下游,當年觀清大師就是在這清潭看到有黃麖在喝水,因而把這地命為鹿湖,現在溪水已被堵截。早前上去參觀,景色較好的骨灰龕要數十萬一個。」何佩嫻看到延慶寺變成這個模樣,既心痛又憤怒。延慶寺本來是佛門清靜地,寺廟因付不起龐大的斜坡維修費用,輾轉落到一些商人手中。據早前多份報道披露,延慶寺的董事之一柳明心,是鄉議局顧問,早年經營桑拿起家,之後涉足地產界,成立江庫集團,主力新界村屋發展,以興建豪華洋房別墅為主。
衍空法師:違佛法正信
改佛寺為骨灰龕場一事看似為佛事接濟眾生,原來是有違佛法正信。衍空法師表示:「佛教看生死無常,人有生就必有死,是心靈上要去處理的問題。佛經和戒律上說得很清楚,一個屍體,包括骨灰,是不可以也不應該放進佛殿或者佛像,那怎麼可能將骨灰龕放在大殿呢?這根本在佛教來說,是不合法的。」
鹿湖精舍 佛教清修地
建於一八八一年,初為道教純陽仙院,後由禪宗高僧觀清法師打理,法師往生後,正式成為女眾清修道場,一九五五年改名為鹿湖精舍。鹿湖精舍山門楹聯寫着:「鹿苑風清翻掃徑 湖源水淨不沾塵」,道出鹿湖成為佛教清修地的緣故。甫入鹿湖精舍,便看到道教門神王靈官,後方是佛教守護神韋馱,穿過大殿,純陽仙院就在前方,兩者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現在只有一位法師及善信居住。門旁的石碑是重要的歷史文物。據悉,昔日大嶼山有很多海盜出沒,朝廷遂立此碑,警誡任何人不得騷擾此道場,不容褻瀆清淨之地。
覺修寺 禪修日營
覺修寺於一九四六年創建,至九十年代轉送給秀峰禪院住持大觀禪師,於二○○四年重修。覺修寺可遠眺大海及澳門,是遠離塵囂的禪修道場,每年均舉行禪修,以及出家人、行者和在家眾的禪修培訓,如曾辦夏季禪修、禪修日營及四天禁語禪修等。禪修者在導師的指導下共修,包括坐禪、禮佛、念誦和小參(與導師的問答交流)等。每天約清晨四時半起牀至晚上九時(包括用膳和休息時間),參加者需要先在秀峰禪院認識基本禪修方法。
秀峰禪院查詢:2891 9315
網址:www.subong.org.hk
竹園精舍 簡樸之道
竹園精舍就在鹿湖精舍旁,於一九三三年創建,戰前曾請法師常駐辦佛學,現在妙芬師居於此。下層為大殿,上層為就寢的地方,沒有間隔,置有多張簡單牀鋪,旁邊總有一個大衣櫃,妙芬師說,「過去生活艱苦,資源貧乏,上山的出家人會訂做與身高相稱的衣櫃,平日收納衣物,往生後則成為棺木。」妙芬師生活樸素簡單,清晨四點便起牀做早課、念經、打理菜田、下午貢佛、做晚課,十時左右就寢,她喜愛這裏的環境,認為鹿湖十分值得保育。
交通info
去程:在東涌巴士站乘11號大嶼山巴士,在法華苑站下車,過對面馬路。路口有多個寺院路牌,沿指示步行
回程:返回法華苑站巴士站;或從覺修寺國際禪院旁的古道下行往大澳,需時約個多小時
鹿湖口述歷史計劃
網站內容包括鹿湖禪宗發展史、修行方式、鹿湖今昔、修行人與大自然關係及實景遊覽等。不久後,何佩嫻會辦鹿湖保育行,可留意網站www.ilovetaio.com消息。
鹿湖口述歷史計劃網址:www.geog.hku.hk/lukwu
文 李佩雯
圖 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