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校記:黃穎濤(九龍華仁書院,中四,190343)
何曦偉(聖公會曾肇添中學,中四,190300)
「數十年前香港約有10萬名海員,到今天只剩下百多人,是否代表香港不再是航運中心?」海事處本地船舶安全部總經理蘇平治以此設問入題,指出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的關鍵在於擁有多種有利航運業的因素,而非海員數目,香港擁有連接世界的航線和完善港口設施,正符合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的條件。
蘇平治把香港和上海比較﹕「近年上海冒起,很多人擔心香港於航運及物流中心的地位不保。但香港航運業於過去數十年已打好基礎,反觀上海最近幾年才開始發展航運,短期內追上香港並不容易。」
很多人一聽到「航運業」三字,便以為等於「行船」,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但蘇平治指出,這種想法早已過時,因現今航運業已成為多元化、高智能、高增值及高科技的行業,當中不少職位並不需要體力勞動,如評估意外補償的海事律師和管理海員的工作等,都需要高學歷的人才。他續指出,正因港人缺乏認識,立志投身航運業的人並不多,不時有「工搵人」的現象。「現時航運業入職易、上位易、機會多,我兒子入了行。」蘇平治鼓勵年輕人入行,以保持香港航運業的競爭力。
若想當海事處的海事主任,就必須從海員做起。說到「行船」,海事處高級海事主任王永洪有不少豐富的經歷,他更提到一次病重的經驗﹕「當時又發冷又發熱,加上船上沒有親人,特別害怕。還要自己拿藥吃呢!」他表示,當海員能令人變得獨立,更能鍛煉體格。
(文章經編輯刪節)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