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現時約有500人輪候眼角膜移植,估計每年增加逾百新症,但每年平均只有約200片捐贈眼角膜,病人需輪候兩年才可接受手術。隨着科技日新月異,加拿大與瑞典科學家近日公布,成功以人造眼角膜令6名病人恢復視力,是醫學界首次令眼角膜再生,效果甚至超越傳統的捐贈角膜移植,令全球百萬計角膜病人毋須輪候都有望復明。
由加拿大渥太華醫院研究所的亞裔教授格里菲斯(May Griffith)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公布人造眼角膜研究突破。他們10年前用酵母提煉出的膠原蛋白,注入隱形眼鏡形狀的「模」,研製出本質與天然眼角膜相同的人造眼角膜,並在豬隻眼球進行試驗。由2007年起,格里菲斯與瑞典林雪平大學(Linkoping University)眼外科醫生法格霍爾姆(Per Fagerholm)合作,為10名瑞典病人移植人工眼角膜。
膠原蛋白「倒模」培植
研究小組首先切除病人其中一隻眼的受損眼角膜部分,再植入人造角膜,病人的細胞及神經之後逐漸在人造角膜中重生,令人工眼角膜對碰觸產生感覺,甚至可調節淚水,為眼球供應足夠的氧,而且不會出現移植排斥問題。
經兩年多觀察,10名接受人工眼角膜的病人,視力大致都得到恢復,其中6人的視力顯著改善,另外部分病人在配戴隱形眼鏡後,視力亦明顯好轉,復元效果媲美甚至超越傳統的捐贈移植。
曾任香港眼科醫院客席學者的格里菲斯說:「這是醫學界首次以人造眼角膜融入人類眼球,刺激眼角膜再生。病人神經復元的速度,比傳統眼角膜移植快。研究有望解決捐贈眼角膜短缺問題,令數百萬輪候移植的病人復明。」
人類眼球表面的眼角膜,用以令光線集中產生視力,但這薄膜極脆弱,易受細菌感染或創傷而留下傷疤,損害視力甚至失明。據估計,全球因沙眼等細菌傳播疾病,導致逾500萬人因眼角膜受損而失明,另有約200萬人因眼角膜潰瘍或創傷而失去視力。但眼角膜移植目前只能依靠死者捐贈,來源稀少,病人常需等候相當長時間。
研究員期望,人造眼角膜除可修補受損部位,亦可解決人類眼角膜捐贈不足問題。但美國眼科專家卡爾森(Alan Carlson)指出,新技術仍有限制,目前只能恢復病人最表層的受損眼角膜,卻無法修復最底層的眼角膜受損問題,這是「醫學界未來研究方向,而新技術為此邁進一大步」。
美聯社/洛杉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