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名內地漁民昨日凌晨以「口含氣喉」的潛水法,在香港南面內地水域潛入海底捉龍蝦,其間遇溺昏迷,由同行船員送到本港求救。水警接報在長洲以南海面尋獲事主,召直升機將傷者送院搶救。有潛水教練估計,事主可能因裝備太簡陋及潛水程序出錯導致潛水夫病出事。
內地水域出事 直升機送院
遇溺男子姓吳,年齡不詳,警方調查後相信他是內地人,潛入海底捕捉龍蝦時遇溺,事件無可疑。消息指出,吳與姓古同伴(22歲)於昨凌晨駕船到本港水域以外海面作業,吳在沒有水肺下,只用口含着一條長長氣喉助呼吸,潛入近30米深海底捕捉龍蝦,氣喉另一端架設在船,由姓古同伴看管接應。
至凌晨3時左右,古發現吳遇溺昏迷,立即將其救起將船駛往本港水域及報警,水警接報出動救援,在長洲以南白鰽灣發現兩人的船,立即將吳送往長洲醫院治療,再召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將吳送往東區醫院搶救。
漁會﹕鐵籠誘捕較安全
國際漁會聯盟主席杜光標指出,內地部分漁民仍然會採用氣喉潛水法,直接潛入海底作業,但一般情况下船上都設有氣泵,經氣喉將空氣源源不斷輸送給潛水員,相信只有個別欠缺裝備的內地漁民才會單憑含着一條氣喉便潛入水底。
杜又說,部分海產如龍蝦、海參、貝類生物都生活在石縫或依附在石頭上,單靠魚網難以捕捉,所以現時仍然有漁民潛入海底直接捕捉,但改用鐵籠及魚餌誘捕會較安全。
氧氣不絕易超時潛水
潛水歷險會課程總監區紹堅估計,部分內地漁民可能未曾接受正式的潛水訓練,亦不注重潛水安全守則導致意外。潛水活動其中一樣常見的意外是潛水員超時潛水,以及浮上水面過急而患上潛水夫病。
區紹堅指出,氣喉源源不斷為潛水員提供氧氣,容易令人忘記潛水時限,他舉例說︰「假設於10米水深逗留時限為200分鐘,在40米水深最多只可逗留9分鐘。」超時潛水後又太快浮上水面,極易令人患上潛水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