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700名嬰兒就有一人天生兔唇裂顎,剛出生便要到各專科部門求診。聯合醫院今年成立「兔唇裂顎專科手術區域中心」,跨部門統籌所有負責的專科包括牙科、骨科、兒科、耳鼻喉科、心理及語言治療等,今年已為18名患兔唇顎裂的幼兒進行治療,日後望每年治療50人,能負擔全港每年100宗新症的半數數量。
出生首周最佳塑形時機
負責統籌的九龍東醫院聯網兔唇顎裂醫療組顧問醫生廖鑑榮表示,不少嬰兒在母胎中已發現患兔唇裂顎,中心的牙醫會替剛出生嬰兒進行口部掃描,造出塑形器,之後每一至兩周修正塑形器一次,把分裂的牙牀骨拉近。廖強調,嬰兒如在出生後首周便開始佩戴塑形器,能大大減少日後補唇及補顎手術的難度。
中心今年曾治療18宗個案,當中一名嬰兒出生後超過四周才佩戴塑形器,結果錯過最佳塑形時機,未能成功拉近唇和顎骨,須另外進行難度較高的面部手術。廖說:「出世過了幾個星期才戴塑形器,嬰兒口部已經定形,想再戴都很難」。
歐陽太太在妊娠期37周已得知胎兒有兔唇,曾想中止懷孕,惟最終下決心產下女兒蓉蓉。蓉蓉出生時,上唇及上顎裂縫足可放入一隻手指,無法正常飲人奶,歐陽太太立即在聯合醫院安排替女兒放置鼻及牙槽骨塑形器,再在3個月大時進行補唇手術,今年4月又再進行補顎手術,成功補回崩裂的位置,外表上不易察覺有差異。
歐陽太太形容效果好得出乎意料,「之前不敢帶蓉蓉出街,擔心她被人笑。始終她是女孩子,擔心長大不好看,會自卑。現在不擔心了,會帶她出街周圍去。」
九成半手術後變回正常
廖醫生說,進行補顎手術後,約九成半個案可「變回正常一樣」,無論是說話及外觀亦與常人無異,餘下半成則有機會因其本身的顎骨過短,導致說話有輕微困難,須另外接受咽喉手術及語言治療,「但外觀上的裂痕絕對可百分百修補得好。」隨着香港的出生率上升以及內地產婦紛來港產子,廖醫生認為兔唇裂顎的治療需求亦會相對增加,預計今年全年將為50名嬰兒提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