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指出,粵語即廣東話,主要在廣東和廣西省地區使用。廣東話包含不同的種類,包括中山話、東莞話、潮州話等等。彭志銘進一步指出,香港人一直使用的廣東話在近50年來,受外來語和中國各地的方言夾雜影響,已產成一種新形體的語系,他認為可稱為「香港方言」。
借用外語命名新物
香港是國際城市,我們所說的「香港話」亦融入不少外國的元素。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巴士」(英文﹕bus)、「士多」(英文﹕store)、「卡拉OK」(日文﹕カラオケ,拉丁字母轉寫﹕karaoke)等。香港人利用外語創造了一套獨特語言,如T恤、「O唔OK」、「唱K」等,就是融合外語和廣東話創造出的「香港話」。
電視文化創造新詞
說到「香港話」,彭志銘認為不得不提香港的電視文化。電視節目中出現的用語,往往會被套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1970年代《聲寶之夜》歌唱比賽的評分有5盞燈,如參賽者表現良好,評審有可能在5盞燈以外再亮起大燈,稱之為『爆燈』。」現在「爆燈」繼續為港人沿用,形容人表現超卓。
時代變遷 詞彙變換
彭志銘表示,廣東話部分的詞彙會隨時代的轉變而變質,甚至流失。如「天棚」一詞源於昔日香港住宅,通常有一個供住戶曬衣服和食物的露天地方,人們習慣把該地方稱為「天棚」或「曬棚」。但時代變遷,「天棚」已被「天台」取代。
彭志銘表示不擔心「香港話」會失傳﹕「有價值的東西,不論經歷什麼考驗都不會消失。」他認為只要用家珍惜自己的語言,廣東話必定能繼續傳承下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