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對重大事件反應 助分析身分認同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13日 05:35
2010年09月13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不少港人對8•23菲律賓人質事件感受至深。事發後,有香港報章以「港殤」形容事件。從來只有「國殤」,根據《辭淵》,「國殤」指「因國事而死難的人」。香港不是國家,為什麼有「港殤」一詞的出現?背後反映了什麼現象?

身分認同(identity)是個人與其他相近的人之互相認同,形成一個社群,並與其他「外人」區分開來。不同的社群,各有共同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生活態度等,個人選擇服從社群規範,自然對社群產生投入感和認同感,並認定社群內的人是「自己人」。

社群對重大事件的反應,有助分析身分認同。「港殤」一詞反映港人對發生在同胞身上的災難感到切膚之痛,對香港有強烈的投入感和認同感。悲劇發生後翌日,香港政府下半旗致哀。8月29日,各大政黨首次聯手舉辦遊行,哀悼死者,並向菲律賓政府抗議。大會估計參與遊行人數達8萬,警方則估計最高峰時有3萬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