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香港有機農耕踏入第10個年頭,有機農場由昔日約10個增至近150個,但面對批發價下跌、氣候變化、高地價政策令農地供應出現變數等,有機耕種仍面對不少困難。
10多年前,「有機菜」只是有錢人的「奢侈品」,但當對「轉型(種有機菜)」半信半疑的農夫在超市觀察,目睹有外籍人士不經意便把有機菜放入購物車時,不禁驚嘆﹕「嘩!原來15元一斤的菜,真的有人買!」興姐遂把心一橫,加入漁護署首批協助轉型為有機農夫的行列。
在興姐的菜田,每行菜都不同,以免同科的菜會一次過被同類害蟲侵襲。至於全球化帶來的「果蠅」,就專攻剛結果的瓜果,興姐要趁果瓜初結果時,逐一「套袋」,若仍有蟲怎麼辦?「有機農藥都沒什麼用,有蟲只好撥走牠吧!」
拼棄化學殺蟲劑及化肥的有機耕種,便是令人如此費神。「頭幾年真是很難種,又不能用打草水,又用不到化肥,本身已種得較以前慢,等到有收成,有時蟲孔多得自己也接受不到,怎賣出去?」興姐說,用傳統方法種生菜,需約20多天;要奉行有機原則,便要用上逾30天。
內地廉價菜入侵 50多歲轉型
幾歲便在內地幫媽媽種菜的興姐,20多歲和弟弟來港於工廠打工,直至工廠北移,她決定重操故業,「無文化不識字,沒什麼好做,只好種菜,但在香港種菜,要慳得很,整年就是博打風博凍,才博得好價錢。」
怎料內地廉價菜入侵,在蔬菜統營處的蔬菜批發價由每斤(即約0.6公斤)5元多,一度減至1.5元,漁護署遂於1990年代末開始勸傳統農夫轉型,當年50多歲的興姐就是首批轉型的7個農夫之一,「我一向很喜歡試新東西,當年在超市看到原來有人這樣喜歡吃有機菜,就試試」。
「懶一天也不能 要和蟲鬥快」
經歷過幾紮(菜)收成才揀得一紮賣出的日子,加上在有機農墟和其他農友交流心得,興姐漸漸掌握有機艱辛之道﹕「懶一天也不能!要和蟲鬥快!」但過去10年內有機農場由約10個增至近150個,競爭劇烈,她說有機生菜的批發價有時跌至每斤4.5元,與傳統生菜已相差不遠,既要擔心重回以往與內地菜比併的「水位」,遇上氣候變化,更令望天打卦的農民無可奈何。
「現時早上很熱,晚上很冷,菜都大不到!」但若選擇重回舊路,土地因化肥農藥而變質,會否造成氣候變化的惡性循環?興姐不思考太多,只覺得「人要靠天養」,不過提起有機菜的重要,她說起有朋友跟她說曾到內地農場看到一個毛瓜,「她說,這瓜生得不錯!那農夫說,你想要?兩天後來吧!對方很驚訝﹕『什麼?兩天就大了嗎?』,後來才知,農夫為瓜打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