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少農兼四職﹕最想仍是當農夫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13日 22:35
2010年09月13日 22: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男人三十要立業,但在Mark的天空,就是舉鋤享受田中樂,「其實,種東西好像拍拖,要花時間和它栽培感情,到有一天可賣得出,就像它嫁得出,很開心」。不過「種菜搵唔到食」,已投身有機耕種數載的他,要同時兼顧3間公司的業務才可養家,但若可以選擇,他笑說﹕「最想仍是當農夫。」

耕種像拍拖 望成果嫁得出

走入Mark和朋友一起經營的樹屋田莊,恍如步入「小寶島」,會找到「球形茄子」,幸運的話,或會覓得12種不同顏色的甜椒,還有意大利橢圓形的番茄、紅生菜等,「現時本地種有機菜的人太多,要種有特色的東西才有競爭力」。

Mark家中有40多本關於植物的書,熟讀《本草綱目》的他,小學四年級時曾跟公公婆婆種菜,長大後行山時則「醉翁之意在植物」,植物的物種、適合哪種氣候生長等均激發他濃厚的興趣,有時他會想,來自美國的菜是否真的不能在香港種?不過,醉心植物的他其實念機械出身,在九龍灣職訓局畢業後,分別在印刷公司及食品加工廠工作,「從前對機器多過對人,發現原來自己想對人多點」。

於是,5年前看到有農場聘請植物導賞員,即使月薪只有數千元,他也義無反顧奔向農場。最初Mark只計劃在田莊種香草,但香港的5月至8月既熱又濕,不適合種植,要維持田莊收入,樹屋田莊早年搭建了大量歷奇遊戲場地,暑假期間極受中小學生歡迎。

身兼四職為維持生計

至2006年底,Mark開始種植有機蔬菜,從美國、台灣引入有特色蔬果種子,致力讓他口中的「古怪沙律菜」、螺旋形的鑽石西蘭花等在香港土壤生長。但耕種絕不輕鬆,要一手一腳拔草除蟲,在無瓜棚下種瓜,「我想用環保概念種菜,所以盡量少建棚,少用機器」。

轉種有機菜,最初只為給參觀田莊的青少年「多樣嘢睇」,後來為免浪費,Mark把菜賣給志蓮淨苑,到今年2月更開始把有機菜透過民間組成的共同購買小組及有機農墟出售。

香港農業息微,Mark也不得不面對現實,「種菜始終搵唔到食!現在賣菜所得的錢,只可抵消田莊的水電煤和種子費用,所以歷奇活動仍是主要收入來源」,他另外要在3間與家人成立的公司努力工作,才能維持生計。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香港甚少年輕農夫,Mark以往與同齡朋友聚會,說自己當農夫,便引來或奇異或憂慮的目光,「他們會呆了看着我,為何這樣年輕就當農夫?」Mark淡然回應﹕「我現在做了4份工,但如果可以支持到我的生活,我只想當農夫。」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