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兩研究團隊同時在人造皮膚研究上取得突破,華裔女科學家鮑哲南領導的團隊,研製出可感應細微至蝴蝶停在表面造成的「觸覺」、可像天然皮膚般「即時」反應的人造皮膚;另一團隊研製的人造皮膚懂得「拿揑」握物件的力度,無論是拿起易碎的雞蛋還是握緊鐵鑊,都得心應手。
懂拿揑握物件的力度
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副教授鮑哲南研製的人造皮膚,由兩層平行電極夾緊一層高彈性橡膠片組成,置於由幼細錐體組成的電極板內。橡膠片受到外來壓力時會改變厚度,內置電容器量度這一變化,並轉化成電子信號。鮑哲南說,這種人造皮膚的反應時間,快至數千分之一秒,媲美人類皮膚。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子工程師賈維(Ali Javey)則用矽與鍺混合物製造極幼細的「納米線」,纏繞在絕緣膜片上,再在外層鋪上對壓力反應敏感的橡膠,組成人造皮膚。實驗室測試顯示,這種物質可感應不同幅度的力,輕如握雞蛋,重如握堅硬物件。專家形容,兩項研究都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里程碑」,使用物質成本相對低,可助推動研製新一代機械人及義肢。在模擬人類感官上,觸覺被視為最難。現時機械人雖可模仿人類做出多種動作,但要它們在諸如刷牙、撕紙時拿揑合適力度,仍困難重重。
法新社/路透社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