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網世代﹕安老科技應用 贏在起跑線 虛度20年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7日 06:35
2015年06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長者被迫在露天地脫光洗澡的事曝光後,關於安老,人們都說香港落後。


護老者的思維落後不用多說;雖然鼓勵「居家安老」多年,但仍側重院舍服務的安老政策,同樣落後於國際。


安老發展寸進的同時,長者人口繼續膨脹,借鏡外國,本來科技可以幫得上忙。


十九年前,香港的平安鐘曾經比其他亞洲國家走先一步。


我問平安鐘前總幹事馬錦華,現在香港的老人科技應用,是什麼進度?

他也是用這兩字回答我﹕落後。


人口老化,並不是香港獨有,全球很多先進國家同樣面對此問題。二十多年前,西方國家率先研究以科技幫忙應對這個挑戰。一九九一年,第一次老年福祉科技國際研討會在荷蘭召開,聽說在這之前兩年,平安鐘的原型在西方國家已經出現。


「歐洲在這方面比較先進的是監測系統,我們的平安鐘,其實都是從歐洲引入。日本在應付老年社會也富有經驗,當然是最先進,不過他們則是發展『介入為主』的安老服務,即是在日常生活上幫助老人家,發展得相當好。新加坡也不差,因為政府有budget,台灣則是剛起步不久。香港?香港二十年前已起步,現在也是在起步。」一九九六年,香港引入平安鐘的概念,長者在家中安裝平安鐘後,遇到緊急事,只要按一下掣,服務中心就可以安排即時送院,甚至為醫院提供病歷。一年後,國際老年福祉科技學會才正式成立。至今,透過平安鐘尋求協助的人次已逾七百萬,內地和台灣也相繼引入平安鐘。平安鐘作為香港老人科技的代表作,曾經比鄰近國家都走前一步,可是二十年來,進展不大。


港科技開發頂尖應用層面落後

十四年前,創新科技局開設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資助研發新科技,智能生活組總監劉文建博士(Vincent Lau)說,關於專門給老人家設計的科技,在開發層面上,香港其實是「top of the world」,「肯定是全球頭五個城巿」,但在應用層面上,則很落後。「本地研發的,至少有十種,像電子尿片,設計很好的,也拿過國際獎項,但外國用多過香港用。香港的老人院舍,仍是用紙和筆、血壓計等的儀器,用的都是二十年前那些」。研發智能心臟病預報軟件的Tim Lui對此認同,他曾到四至五間老人院介紹新軟件,「香港那幾間老人院,最多只有一個掣,長者有事時可按,相比英國的老人院有全天候監測長者血壓心跳的儀器,其實真的很落後」。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前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突破一百萬,需求龐大,問題出在哪兒呢?Vincent認為,最大的困難,是老人院沒有資源,主要的錢都拿去交租和聘請人手,「研發出的科技,一百樣都未必用到一樣。這是個困局,香港有幾個科研中心,遇到的困難都是這樣,研發後,沒有人將它商品化,沒有人承接」。香港有百分之六點八長者住在院舍,比率很高,但話雖如此,居住在社區裏的長者還是有很多,但科技好像還是很難普及。「不如我說一個故事,話說香港曾經研發了電子尿片,當長者大小便了,電子尿片會自動感應,院舍的職員會看到提示燈,長者可以盡早換尿片。可是院舍的職員後來大力反對,說這樣尿片要換得更頻密,一來浪費,二來工作量更多。」馬錦華說,香港人不太接受新技術,是一大障礙,而且使用高科技時,思維也不對,「很多人用科技,是為了節省成本、減少人手,但回到初衷,我們是想長者活得舒服,活得開心,安享晚年」。然後,他又說另一個故事,「在政府發展長者屋時,我有到單位看過,浴室本來在牆上鑲了一塊板,長者可揭下來坐,邊坐邊洗澡。但職員打算拆掉,說:咁即係我哋要洗多樣嘢?」


日大力發展看護機械人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最老的國家,一九九○年代,東京六十五歲以上的約佔十分之一,至近年,每四個日本人之中,就有一個長者,而當中不少都是獨居老人。人口愈來愈老,社會需要更多資源照顧能力轉弱的長者,高科技發展成熟的日本,投放不少資源研發老人科技,並朝看護機械人的方向進發,日本政府今年初公布的五年計劃,預算投放在開發和推廣看護機械人的金額逾三億港元。


政府預算逾三億元

多年以來,日本林林總總的智能家居儀器推陳出新,例如一種新開發的智能地氈,放在長者家中,可以感應他們在地氈上的走動;另外還有一款有二十四隻手指的「機械手」可以為老人洗頭。而這種用機械人代替人手的科技,外國也緊隨其步,上月,法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老人院引入由法國公司研發的機械人,報道中的照片可見,機械人懂得「做體操」,老人院的長者都跟着學做,手舞足蹈。


機械人無疑可幫助長者處理家務,或者朗讀報紙、帶領體操,但除此之外,多年來被研發出的機械人,不少還有陪伴老人的功能,最為人熟悉的是「長滿白毛」、「懂得人類語言和護理方式」的機械狗「Paro」,從一九九三年開始研發至今,機械狗已成為不少日本長者的「家庭成員」。不過,馬錦華說,這種滿足情感需要的機械人,一直以來引起不少爭議,機械人再像真,也永遠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接觸。英國最大的老人服務組織Age UK會長Caroline Abrahams也說,「利用科技、以更聰明的方法管理人們的健康和讓人們可以獨立生活,是沒有錯的,但重要的是要確保科技不是用來代替人的接觸(human touch)」。


星洲智慧屋

遙距監測長者狀况

在香港有護老院被揭發醜聞後一天,新加坡政府推出第一批與民間企業合作研發的智慧型長者組屋。所謂智慧型,是在單位裏安裝了智能長者監測系統「Smart Elderly Monitoring and Alerting System」,在屋裏不同角度放置感應器,可監測長者在家中的舉動、身體狀况,萬一感應到有異於平日的狀况,系統會通知家人。


家中安老 國際趨勢

以智慧住宅作為安老一環,西方國家其實較早開始發展,尤其國際趨勢都是鼓勵在家中安老,減少老人對院舍的需求。美國在二○○四年開始積極研究在建築裏應用資訊科技、監測系統等,歐盟國家也推動「全面居家協助」資助計劃。至於亞洲,日本發展的技術最成熟,韓國、台灣也急起直追。


香港政府雖在二○○三年已建成第一幢長者屋,但長者屋沒有刻意使用智能設計。二○一二年,政府與理工大學合作研究「智型居」,在油麻地設立「示範單位」,展示專為長者設計的智能家居,例如長者可用攜帶式監護儀監察身體狀况、遙距照顧系統監測屋內異常活動,還有可以安坐沙發、一按就能操控關燈開門拉窗簾等,但直至現在,「智型居」暫仍未正式應用在長者家居。


港產老人科技

爬梯輪椅十秒行兩級

香港山多平地少,樓梯處處,「有個婦人曾告訴我,她每天推輪椅帶媽媽外出,都是到樓下商場、街巿罷了,但每次到達街巿,也要把媽媽留在門外,因為街巿有兩級樓梯,推不入」。B-Free的Aubrey說,她們研發了一種電動輪椅,用履帶代替傳統的車輪,可以上落樓梯,「到樓梯前,按一個掣,轉換模式,就可以上落樓梯,兩級的話,十秒就上到去」。早前,她把爬梯輪椅帶到日內瓦做展覽,說看到外國人對這些新科技容易受落,「不像香港人般會問奇怪的問題,例如會場我們示範上樓梯,有些香港人會問﹕輪椅只懂上、不懂落嗎?」


監測軟件預報發病

有別於一般攜帶式的監測儀器,只能在監測到長者的身體狀况有異樣時,才發出警報,通知看護或家人,Heartisans安裝在手表上的軟件,在長者病發前十分鐘,就懂得預報,告訴長者及家人,及時尋求協助。技術總監Tim Lui說,「我們與港大、瑪麗醫院合作研究,把心臟病發前的徵兆數據存入軟件,軟件『學習』後,當用家的身體狀况似乎與模式脗合時,就會發出警報」。Tim說,軟件已完成開發,現在仍在測試階段,即將投入巿場。他曾到幾間老人院洽談,大多對此表示有興趣,但最大的顧慮是價錢,「它們都是一些資助院舍,對象是經濟能力較差的長者,新科技的成本,還是要轉嫁到用家身上,所以這有點困難」。


文/ 陳嘉文

圖/ 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