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擒幫兇蛋白 小腦萎縮或有救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15日 21:58
2010年09月15日 21:58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真人真事改編的日劇《一公升眼淚》,講述年輕貌美的女主角患上小腦萎縮症,四肢和語言能力逐步消失,但仍勇於面對難關。在現實世界,本港現時有約數百名小腦萎縮症患者正為生命奮鬥,中大生物化學系教授陳浩然,今年終在腦細胞內找到殺死腦細胞的蛋白聚合物,未來將研發適合人類服用的治療藥物,盼小腦萎縮症不再成絕症。

獲中文大學頒發2009年「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的陳浩然,研究小腦萎縮症多年,他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於中大生物化學系畢業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遺傳學博士學位,專注研究生物化學。他說,因一次晚宴改變人生研究方向﹕「1998年有一名富豪邀約聚餐,富豪其中一名11歲女兒因患上小腦萎縮症,身體日漸衰弱,富豪願意捐助巨款資助小腦萎縮症基金,希望有人可助女兒多活幾年。」

陳浩然坦言,小腦萎縮症一直是被忽略的罕見疾病,他決定破釜沉舟,將這種遺傳病破解,笑言會「24小時候命」,減少休息時間來研究。他說:「我認識一些病友,他們的腦神經每天逐漸被破壞,我們必須與這個病鬥快,早一日破解,使他們不用英年早逝。」

與病鬥快 研究毒藥變良藥

今年陳浩然的研究團隊取得突破,他們在果蠅(Drosophila melangaster)身上證實,當小腦萎縮症出現基因突變後,會產生一種名為「Fibrillar Aggregates」的蛋白聚合物,這種蛋白會加促腦細胞死亡,如小腦萎縮症基因的「幫兇」。

他指出利用帶毒性的甲酸(Formic Acid),可溶解該危害腦細胞的蛋白,但甲酸對人類來說是毒藥,現時正研究適合人類服用的藥物。陳浩然是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顧問,該會主席曹綺雯指出,協會現時約有90多名會員,包括約60名20至70歲患者,其餘是患者家屬;病者現時大都失業失學,期望醫學界能有大突破,令小腦萎縮症不再是絕症。

明報記者 彭美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