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同方法研究 得出不同結果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16日 05:35
2010年09月16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製作通識科專題報告的第一步,當然是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研習題目。然而同一個課題以不同的方法研究,可以得出很不一樣的研究成果,因此在決定研習題目時就應好好選擇研究方法。

通識科專題報告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問卷統計及訪問﹕問卷統計可從受訪者對問卷內容的回應數據中找出共通點、趨勢等;訪問則透過與受訪者的深入討論取得一些無法以數字來表示的、性質上的(qualitative)資料。兩者各有優點和缺點,所得資料亦有不同的參考價值,所以在研習時應該謹慎選用、互相配合。

以我的專題報告為例﹕我選擇研究父母飲酒的習慣和態度對其青少年子女的影響。不少研究報告已經確立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在網上隨便搜尋,就能找到許多相關的統計結果。既然已不需要再證明父母飲酒對子女有沒有影響,因此我決定不進行問卷統計,只作訪問。而且我想知道的是父母對飲酒的態度和行為怎樣影響子女,相對起問卷統計,訪問更能幫我找到答案。

向受訪者取得獨特觀點

我認識幾名背景、性別、年齡各異的年輕朋友及他們的父母,對青少年飲酒有着不同的態度和經歷,因此我決定訪問幾對父母及子女,對比他們對喝酒的態度和習慣。在訪問期間,我不時順應受訪者的回應,在事前準備的問卷裏加入新的問題,以求在每名受訪者身上取得他們獨特的觀點。

在完成訪問後,我除了對比父母和子女飲酒的習慣和態度的異同外,亦在父母之間、年輕人之間找到了一些共有的價值觀和經歷,再配合其他研究報告中的統計結果,就能把理應很「陳腔濫調」的青少年飲酒課題以新的角度呈現。

當然,並非所有課題都適合以訪問進行研習,而且訪問亦有一定的難度﹕同學要有相當的人脈才能找到足夠的受訪者(受訪者亦需與你的研究課題有關),安排約見受訪者、進行訪問及把訪問的錄音、筆記整理為文字再作引用等步驟相當耗時,而且可供參考的、以訪問為主的研究報告比使用問卷統計的少,分析資料和撰寫報告時難免較困難。

選題目適合研究方法

但訪問所得的資料往往能補足問卷統計的數據,提供數據、趨勢等背後的原因,亦有助分析問卷統計的資料;學生不一定要像我這樣以訪問為主,亦可以以問卷統計為主、訪問為副,便能降低訪問的難度,又能得到有關的資料。

總括而言,同學應按自己的專題報告題目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亦要衡量不同研究方法的工作量和可行性。如果適合的話,我認為訪問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與受訪者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新的角度和觀點,對於研究的課題有更深入的思考,實在是很難得的經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