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張小姐今年27歲,她在金融海嘯時購入一個單位,並在持貨約1年後出售,最終獲利50萬元。她食髓知味,剛剛於屯門再買入一小型單位,購入價108萬元,並以5000元租出,租金回報率為5.55厘。不過,張小姐仍想多買一個單位作收租用途,目標樓價150萬元至200萬元,冀目標可於數年內達成。
其實,張小姐月薪僅1.5萬元,收入水平只能算是中等,現金水平亦不算太過充裕,倘勉強做兩層樓的業主,在現時的低息環境尚能負擔得來,但當未來通脹加劇、息口走上,風險可說不小。
供樓負擔比率宜低於40%
筆者幫張小姐計算過,倘要買入150萬元至200萬元的物業,承做七成至九成不等的按揭,首期和經紀佣金、按揭保險(如有)和律師費等雜費,合共由23.32萬元(樓價150萬元,承做九成按揭)至64.54萬元(樓價200萬元,承做七成按揭)不等。以張小姐目前的現金水平來看,沒有能力多買一個物業。而即使她由現在起努力儲蓄,最終能儲到充裕的首期等一次性開支,但月供方面的安排亦煞費思量。
投資顧問一般建議市民的每月供樓開支不應高出月入的40%。以張小姐的月入水平來推算,每月的樓按供款,不應多於6,000元(1.5萬元×40%)。來信並沒有提及現時持有的108萬元屯門物業的供款方式,假設承做九成按揭,按揭利率為1厘,供款期30年,則每月樓按供款約為3,126元。由此推算,倘要維持供樓負擔比率於40%之內,則新購物業的每月樓按供款便不應多於2,874元,擬購入的物業價值估計為100萬元以下,遠低於張小姐150萬元至200萬元的預算範圍。
倘加息兩厘 供款負擔恐爆煲
筆者嘗試再從另一角度「實質負擔能力」,分析張小姐多買一個物業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倘如張小姐所言,她於未來幾年多買一個150萬元至200萬元之物業收租,假設承做九成按揭,按揭利率為1厘,供款期30年,每月供款分別約為4,342元和5,790元。
張小姐來信沒有提及每月的開支分佈,假設她每月開支為5,000元,在扣除強積金供款後,每月能省下9,000元,撇除供樓負擔比率的問題不作考慮,每月剩餘仍夠支付兩層物業的按揭供款。不過,須留意現時是低息環境,實質按息低至1厘以下,才令每月樓按供款這樣輕鬆,但當息口一旦上調,供樓負擔將會加重。
假設新舊物業同時採用九成按揭,按息由1厘升至3厘,則108萬和150萬元物業的樓按供款,合共由7,468元上升至9,790元;108萬和200萬元的物業的樓按供款,合共由8,916元上升至11,687元。以此推算,若息口上調兩厘,供樓開支將額外增加2,000多元,超出張小姐的9,000元可負擔水平。
因此,不論以實質負擔能力,抑或供樓負擔比率推算,張小姐都不宜買兩個單位作投資之用。而且,將所有投資押注於物業的風險也不低,在投資理念裏有一個道理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雖然張小姐在金融海嘯時,試過炒賣物業的甜頭,賺取了50萬元,但現時究竟是樓市周期的高峰或低谷,沒有多少人能準確預測。
張小姐應考慮自己能否承受樓價下跌的風險,倘遇上最壞的情况,她能否接受自己變成負資產(即未償還貸款超過物業市值)?在投資的時候,我們會憧憬美好的結果,但也不得不作最壞的預算。
筆者建議張小姐先鞏固自己的財政實力,才考慮多買一個物業作投資之用。她最少應預算6個月之日常及供樓開支作儲備,並在收入增多而總供樓開支佔月入比例降至四成左右的情况下,才考慮多買一個物業作收租之用。
先月供基金 鞏固財政實力
在這段期間,她可以用每月剩餘開展月供基金計劃,以籌備更充足的資金作首期開支。假設她每月投資4,500元,平均年回報為9厘,則在3年後,該筆投資約值18.52萬元;在5年後,該筆投資約值33.94萬元。投資組合方面,可考慮投資50%於亞洲均衡基金、35%於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和15%於商品基金。
凱基證券亞洲助理副總裁 鄧紀茵
■讀者如有理財問題,歡迎來函。
地址:香港柴灣嘉業街18 號明報工業中心A 座15 樓經濟版編輯收
傳真:2558 3964
電郵:cwkwok@mingpao.com或chlung@mingpao.com
為加快處理閣下之個案,請詳細列明家庭或個人收入、開支、資產、欠債、理財目標、可承受資風險及聯絡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