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西方世界,每個國家的政府官員都在想盡辦法令經濟恢復增長。由於財政開支愈來愈受到債市的限制(如歐洲),以及政治氣氛改變的掣肘(如美國),重擔便落在中央銀行身上。因此,若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中央銀行重新採用超低利率,以及更多的量化寬鬆措施,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這是不是會有效呢?
除了人口增長之外,一個經濟體的增長通常是來自生產力的提升(勞工或資本的生產力提升)。換言之,經濟增長可能來自:
1. 更合理的人才組織
我們的根據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有關競爭優勢的理論,稱此為「李嘉圖式增長」(Ricardian Growth)。
舉例說,做手術的報酬比打字高,外科醫生就會請秘書代他負責所有打字工作,讓自己盡可能保留多一些時間來做手術,即使他有能力打字快過秘書。當這種專業分工出現時,經濟增長就會大大加速。但是,當這種專業分工完成時,經濟就有可能停滯不前,除非有以下情况的出現……
低息利新興國基建發展
2. 新發明
由新發明引發的經濟增長,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增長。新發明能夠引發新的需求,引致新產品、新的管理技巧和新市場出現。
同時,新發明亦能夠令舊產品或舊公司被淘汰(例如,今天人們只會使用電郵,或者頂多用傳真機,誰還會用Telex電傳?)。這正是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所說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以其性質來說,「熊彼得式增長」並無極限,因為人類隨時都可能有新發明。
那麼,低企的實質利率,與「李嘉圖式增長」和「熊彼得式增長」有何關係?
以「李嘉圖式增長」來說,若經濟還是處於發展初階,基礎建設的缺乏阻礙了資源的合理組織和分佈,那麼低的資金成本確實會有助經濟增長。無可否認,這正是大部分新興市場現時的情况。這也是投資者為何對印度、巴西、中國、土耳其、印尼等國家的增長前景這麼看好的原因。當資金成本下降,建設鐵路、高速公路、電網等等便變得可行。這可以從很多外在客觀數據看到。
以中國為例,全國有31個省份(和自治區),但90%出口都是來自9個省份。若將這個局面扭轉,其餘22個省便要和全球經濟整合,或者和國內的經濟整合。由於缺乏公路、鐵路和空運,中國大多數省份一向都是以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方式發展,直至近年才有所改變。但當然,現時正在快速改變。
因此某程度上,你可以說低資金成本有助引發近幾年中國令人震驚的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基礎建設又有望釋放出新一輪「李嘉圖式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生產力提升。
但是,同樣的情形會否出現在西方世界?在已經擁有一級基建的經濟體,低利率還能夠引發什麼「李嘉圖式效應」?或許本人較為愚鈍,真的未能想到。
因此,從單純的「李嘉圖式增長」觀點來說,現時低利率環境對新興市場的「李嘉圖式增長」有幫助,但對發達國家來說,幫助卻有限,甚至有可能壞處多於好處!
因為若發達國家的低利率幫助了發展中國家加速基建,那麼發達國家的低利率不但沒有在本國內引發「李嘉圖式增長」,反而還令到商品價格上升(因為新興國基建需用上大量商品)。而商品價格上升一般又意味着,更多財富由發達國家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由私營經濟轉移至國有企業(如沙地阿拉伯的油企阿莫科、委內瑞拉、伊朗、俄羅斯等國家)。這兩種效應都會令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受壓。
人為低息 熊彼得式增長難現
至於「熊彼得式增長」,則經常被稱作「力量的黑暗面」,因為通常一個人的新發明(例如傳真機),往往意味着另一個人的舊發明(如電傳機)要被淘汰。通常,這種「黑暗面」還會干擾政府。
第一、是因為它好像沒有人情味似的;第二、因為受到威脅的特殊利益團體可以十分有組織,以及大聲疾呼、大叫大喊(如美國鋼鐵業、日本建築業、法國農業……),給予政客最需要兩樣東西(選票和金錢);第三、是因為政客通常都以為,他們可以運用法例和措施來控制「黑暗面」的能力。
但不幸地,試圖減弱「黑暗面」的影響,只會扼殺創造力。保護主義、市場規範以及其他志在阻止競爭的措施不但不能保護就業,反而還會阻礙將來的發明和經濟增長。
低利率亦一樣──若資金成本是人為地維持於低水平,那麼「創造性破壞」就無法出現。當資本和勞工的運用效率低企,卻又不肯放手交予其他更有成效的用途,整體經濟的增長率便會被拖低。
正如日本在過去20年間所顯示,讓「殭屍」(銀行)苟延殘喘,並不會帶來健康的經濟以及較高的經濟增長率。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