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早前估計,30年後65歲長者佔整體人口比例將由現時的13%增至28%。人口老化引發居住和護理問題,房屋協會除了爭取重建現有廉租屋邨,以建造更多長者屋外,最快2013年推出的北角丹拿山邨舊址長者屋,更會興建全港第一個老人癡呆症患者專門護理中心,並設日間護理中心,現正與一間醫院洽談合作。
全港首設 聘專業人員照顧
房協主席楊家聲接受本報訪問時透露,北角丹拿山長者屋會考慮建一層老人癡呆護理中心,「全香港未有的,專照顧有認知毛病和老人癡呆症的患者。很多人的子女雖然有錢,但不懂得照顧老人癡呆」。
楊家聲沒詳談具體中心設計和所需專業人才。腦科基金會會長黃震遐醫生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對於老人癡呆症後期患者,這類專門護理中心的設計主要是防止他們走失,例如讓患者佩戴手鈪,一離開中心便會發出聲響。他又表示,老人癡呆症後期患者很多不能自理生活,需要很多工作人員協助。
黃震遐形容,現時的安老院職員未必有應付老人癡呆症患者的技巧和知識,「例如老人家突然說要見媽咪,你要學識怎樣引開他的注意力。要處理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需要專業的人員」。
入住費或逾百萬
除了老人癡呆症中心,丹拿山項目亦有開放給社區服務的日間護理中心,房協亦正與一間醫院洽談,為長者提供醫療服務。
楊家聲表明,丹拿山的長者屋是專為有財政能力的長者享受高檔退休生活,入住費或需逾百萬元。項目會有3幢大樓,有不同類型單位,除一房、兩房,亦有小量「兩個半房」,楊家聲解釋﹕「有些人說,老了兩公婆想分房住,又要請個菲傭。」
現時房協發展的長者屋分4類,樂頤居及彩頤居租住權較廉宜,但已額滿;丹拿山項目則針對較有錢的長者;筲箕灣長者屋亦會在2013年左右落成,將採取樓上私樓,樓下優先讓業主父母居住的長者屋模式;天水圍則會發展長者社區。
明報記者 周展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