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9月9日至上周五,7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持續走升645個基點,連續6日創下匯改以來新高。其間美國國會於當地時間15日至16日專就敦促人民幣升值問題舉行了兩天聽證。在美國國會11月中期選舉臨近之際,新一輪「匯率戰」將走向白熱化。 美國因中期選舉爭奪政治籌碼而對人民幣施壓,應是最近匯率中間價走升的最大因素。毫無疑問,人民幣匯率實質上是政治話題。
不過,內地衆口一聲斥美方將人民幣匯率問題「政治化」,卻對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因素輕描淡寫,亦存偏頗。中國海關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內地出口仍在強勁攀升,大大超出美國出口的復蘇速度;通脹指標攀升、加息傳聞不斷;此外,據內地金融當局的觀點,匯率變動對出口的影響並不是最大,美元弱勢時,亦是人民幣升值的適合時機之一。故無論美國是否因政治需要施壓,人民幣升值本身是存在經濟因素。
升值與泡沫 政府陷兩難
對於未來央行如何退出寬鬆貨幣政策,市場的共識是首先「非對稱加息」,即只小幅上調存款基準利率,但不上調貸款利率。不過,央行在最新的金融穩定報告中又表態「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見,加息仍將慎之又慎。
除憂慮大幅加息打壓實體經濟外,「流動性泡沫」是漲是滅,最是「兩難」。首先是通脹,有機構估算中國匯改5年,助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人民幣每升值1%,原油漲價6%,商品漲價5%,若人民幣大幅升值,原油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給國內製造更強通脹壓力。其次是房地產泡沫,人民幣大幅升值,將繼續助長房地產投機與漲價,迫使政府再次狠手打壓,可能加速地產泡沫爆破。人民幣大幅升值,於國內各方都是最不安全,但升值又是大勢所趨,唯一辦法就是鬆動匯率彈性,進三步,退兩步,小幅升值。
人幣升值助擴內需
業內預計,本周人民幣的連續升值走勢可能出現波動,或有一波回落,但中期看,若美元在下半年維持弱勢,加之11月的中期選舉美方仍會對中國繼續施壓,人民幣仍將維持震盪小幅的升勢。
長遠看,人民幣升值可提升內地勞動力價格,促使產業轉型,擴大內需,這是中國政府未來最需要解决的問題,當局亦肯定人民幣未來將「國際化」,人民幣小幅升值將是大勢所趨。最考驗北京當局的是,怎樣控制升值帶來的流動性,又拿捏得當,不「刺破」資產泡沫。1990年代日本貨幣寬鬆導致大量信貸流入地產,後被迫大幅加息,房地產崩盤,是前車之鑑。
馮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