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昨日親筆為本港今後配合中央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勾劃「路線圖」。他提出兩項建議,一是設立「臨時資金池」放出人民幣,即內地可放行特定額度的人民幣來港,供投資者買賣在港交易的人民幣投資產品;二是容許在港發行人民幣股票或債券的企業,將集資所得以直接投資方式(FDI)回流內地。
李小加昨天在港交所網站,發表一篇長達9000多字的文章,解說本港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上的角色,亦有談及投資者最感興趣的人民幣產品問題。他以「水」和「魚」比喻人民幣和人民幣產品的關係,他認為「魚」沒有「水」不會生,「水」不流「魚」不會活,意旨要有充裕的人民幣進出流動,才有條件孕育「有養分的大魚」(理想回報的人民幣投資產品)。不過,李小加重申,本港在人民幣方面的發展,不會短時間見到效益,但長遠的價值是無法估計。他說人民幣國際化可為本港帶來不少商機,假設日後有相當於10%的進出口貿易額以人民幣結算,再加上其他渠道來港的人民幣,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規模,可望超過2萬億元。換言之,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以萬億元計的商機。
人幣由內地銀行拆入
在放行人民幣「流出」方面,李小加認為內地可考慮設立「臨時資金池」。例如當有人民幣股票或債券推出時,除了已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幣可購買外,亦可特別批出人民幣資金。方法是可透過人民幣離岸參與銀行(如匯豐等)設立,人民幣可由境內銀行拆借市取拆入。「資金池」要設上限,並要以試點方式發展,確保境內人民幣有秩序地流出。
至於具體操作,李小加認為,沒有人民幣的境外投資者,可用外幣向「資金池」兌換人民幣,而已有人民幣的投資者,可直接用人民幣交易。不過,注入外幣的投資者,賣出產品後只可取回外幣,不能取得人民幣,這可確保池內的人民幣資金不會減少,最終可恢復原來水平。在放行人民幣「回流」方面,李小加認為內地可考慮,容許在港發行的人民幣股票或債券等投資產品,將所集人民幣以直接投資方式(FDI)方式,調回內地使用。
資金池應可讓散戶參與
市場人士分析,「臨時資金池」應可以同時讓散戶及機構投資者參與,即散戶買賣人民幣產品,可以不再受每日兌換2萬元的限制。至於資金池的額度,應要因着產品規模調節。有分析指,李小加提出的兩招,應有利搞活人民幣投資產品的二手市場,因現時限制人民幣新股出台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投資銀行及發行人顧慮市場沒有充裕的人民幣資金支持。恒生銀行副總經理馮孝忠亦認為,要是國家容許放行額外人民幣資金來港,對提升境外人民幣流通量定有幫助。
(明報記者姜靜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