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尋找一個與自己同名同姓的人,看來荒謬,但對已年屆68的吳文耀來說,是他眼前唯一的心願。老父在自己3歲的時候,因政治氣候逼人而離開家鄉台山,獨自逃到香港另組小家庭,或許悔疚、或許思念,老父替在港出世的兒女改了和內地子女相同的名字,另一空間突然多了一個「吳文耀」。事隔60多年,老父已離世,尋親心願未了的大哥吳文耀,只能憑泛黃舊信封上的地址到港尋找弟弟,但上址的元州邨已拆卸重建,凝望着地盤外一道道的圍板,彷彿告訴他這趟尋親之旅困難重重。
父親逝世多年,大哥吳文耀至今未知他的安葬地點,「作為兒孫很想到父親墳前拜祭,但墳墓在何處呢?」是次來港,大哥希望找到弟弟,便是想知道答案。
求祭離鄉60年亡父
造成這世界有兩個「吳文耀」,是政治害人。大哥吳文耀說,爸爸吳珍榮原本在家鄉台山是一名小地主,但內地解放後,吳父擔心人身安全獨自逃到香港,將太太及子女留在家鄉,當時吳文耀只得3歲。
雖然吳珍榮在港再娶妻,但仍不時寫信及寄錢給在內地的家人,在港生兒育女後,更將子女的名字改為吳文耀和吳月英,與內地的兒女相同,可見吳珍榮對內地的親人仍十分思念。好像吳珍榮從同鄉口中得悉大哥吳文耀在內地結婚、誕下孩子,「他託付會回到台山的鄉里,將質料最好的揹帶、三輪車送給孫仔,又會寄衣服給我們,當年來說是十分奢侈」。
吳珍榮1970年時去世,在香港的同父異母妹妹曾寫信給吳文耀,告之在漁市場工作的爸爸留下約1萬元遺產,而吳珍榮將內地妻兒的相片交給漁農署,內地家人才能領取。種種的安排,吳珍榮似是想補償給遭遺棄內地的妻子、子女,但亦因為這安排,令兩個吳家產生誤會,因而中斷書信來往。
40年前遺產爭拗 中斷書信
吳文耀嘴裏說對父親「沒有特別思念」,然而每當憶述過去的往事,卻說得雙眼通紅,就好像父親離家後,他很渴望與父親團聚,6、7歲時便曾跟着同鄉由台山走到江門尋父,但終被阻止。兒子念父,但母親仍恨在心頭,母親當年收到所有吳珍榮的信件也憤怒得燒掉,但吳文耀卻偷偷保存,即使信件已經發黃、相片已褪色至看不到相中人,仍保存至今;當年父親送給孫兒的用品,吳文耀全留下來。
重視親情的吳文耀,清明、重陽都會拜祭親友,並為其他不能回鄉拜祭的同鄉掃墓,但無奈的是,代鄉親掃墓的他,卻連自己父親安葬的地點都不知道,尋找失去聯絡的弟弟、拜祭爸爸,是這年近70老人的唯一心願:「不尋回弟妹、到爸爸墳前拜一拜,覺得很不孝」。吳文耀明白當年遺產問題或令雙方存在誤會,他說﹕「若真的有機會能見弟弟,最希望親口跟他說一句,當年我根本沒有領取遺產!」
信中地址「元州邨」 已拆卸重建
吳文耀與弟妹在90年代已沒有聯絡,要尋找從未見面的親人,只有靠當年書信往來的通信地址,吳文耀僅存的信件顯示,弟弟一家從前住在長沙灣元州邨第6座,但屋邨1994年起已先後拆卸重建,唯有向區議員求助。
吳文耀與媳婦日前來港尋求協助,訪問當日,初次來港的吳文耀來到元州邨,對這環境十分好奇,說感覺既陌生又熟悉:「感覺好像曾來過一樣!」面對數十年前的元州邨已變成工地,吳文耀一臉茫然,「雖然很希望能在今年重陽節前,與弟妹相認……若今次仍然尋找不到,我便會放棄了」。
明報記者 何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