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一兩個月,內地樓市僵局打破,多地呈現量價齊升的「回暖」態勢。「樓市三字經」的調侃與受追捧,更讓調控當局坐不住了。國慶前夕,中央7部委調控密箭齊發,掀起今年第二波樓市調控風暴,透露出管理層(中央政府)對樓市回暖的警覺和擔憂,以及對一些地方政府調控執行不力的不滿。
房價不降反升 地王紛紛湧現
4月「新國十條」出台後,內地一線城市成交量應聲銳減,市場一度陷入僵持。在各方「三季度房價下降」的期待與猜測中,9月份以來,市場卻「意外」漸次回暖。非官方資料顯示,最近1個月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武漢等地成交量環比增長了二到九成。
廣州等地再現排隊搶購和「日光碟」,部分樓盤則順勢提價。8月份,內地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9.3%,其中普通住宅上漲12.5%,高檔住宅上漲15.1%。
與此同時,一度沉寂的土地市場再度爆發,南京、上海、廣州、北京等地「地王」再現。8月31日,廣州越秀城建以23.8億元(人民幣.下同)、每平方米7280元奪得「番禺地王」。9月8日,九龍倉以48.28億元奪得上海黃浦江沿岸地塊,以每平米3.55萬元,創下上海住宅用地單價新高。9月19日,南京兩幅「巨無霸」地塊以200.34億元成交,創下年內土地出讓總價最高。9月28日,武漢亦創下近3年來該市土地拍賣的樓面價最高紀錄。
地方政策執行不力 中央警覺
「史上最嚴厲的調控」出台5個多月,北京、廣州、青島、深圳、重慶、福州、西安、甘肅、雲南、浙江等地相繼出台樓市細則,但部分細則被指相對溫和,而上海等多地調控細則遲遲「難產」。重慶日前更是出人意料地發布了「首次購房財政補助」的樓市刺激政策。
一位業內權威人士表示,許多城市政府對房價過高等問題,一直採取不干預的態度。有的認為,宏觀調控會影響「土地財政」和地方經濟增長速度;還有一些城市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應干預市場和房價」,使近年來屢次調控淪為「空調」。
啟動調控問責 避免淪為「空調」
這次調控啟動了調控問責,防止地方對中央政策或明或暗的抵制。而調控「新政」不再重蹈「空調」覆轍,關鍵在於堅決執行,決不能再因調控會帶來一定幅度的房價下跌和投資縮減而猶豫動搖,要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和阻力,並長期堅持。
被稱為「新國十條」「細則版」的第二波樓市調控措施,更加嚴厲,也更具可操作性。特別是房產稅這根高懸的達摩克里斯劍已經祭出,對投機、投資性炒房客,絕對有殺傷力。但內地樓市的長期健康發展,還需完善相關制度建設,不能邊走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