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董基金倡八成住戶做業主 新建公營屋全可買 補價鎖定上樓時水平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10日 21:35
2015年11月10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下稱基金)昨發表首份研究報告,建議推出「補貼置業計劃」,即日後政府所有新建的公共房屋均可租可買或先租後買,並提出新的補地價方法,補地價金額會「鎖定」在入住時的水平,鼓勵市民「補地價」讓物業能在自由市場流轉,政府既可省回大筆公屋補貼成本,以及收回大額的補價,更可提升市場效率,料會有更多公共房屋釋放出來,以令全港八成住戶擁自置物業為目標。但港府對建議反應冷淡,認為維持現房屋資助模式毋須變。


報告亦指香港未來30年需要大量土地應付增加逾百萬人口的需要,建議研究使用綠化土地(見另稿)。


政府:應維持現房屋階梯助不同組別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表示,政府一直認為,出租公屋或居屋有不同對象,應維持現時房屋階梯,幫助不同組別的市民,如出租房屋為有住屋需要的人提供援助,亦有綠表讓公屋住戶轉購居屋。


基金昨以土地房屋政策「打頭炮」,推出近百頁研究報告,以「地盡其闢 百堵皆興 屋盡其利 萬家受惠」為主題,分析本港土地不足及發展變慢等原因,明確指出現時公屋政策「未能切合住戶需要,經濟效益低」,當中關鍵是市民購入公屋或居屋後,「補價」隨着樓價「水漲船高」,令業主卻步,不願支付高昂成本補地價換樓,造成「公屋、居屋和私人市場割裂,窒礙市場效率」。


報告指出,44萬個居屋及租置公屋單位中,已補地價分別只佔22%及1%,反映補地價政策缺乏市民支持,故提出「補貼置業計劃」,建議所有新落成公營房屋,都以「置業」為目標,政府會提供擔保,讓市民以低至半成至一成的首期買樓。


不分公屋居屋半價上車 可先租後買

新計劃下,所有新建公營房屋不再分公屋居屋,全部可租可買。上樓居民可先租住至將來儲夠錢才買,或即時「上車」買樓(可享低至5折市價),而補地價則「鎖定」是上樓時的價格,不會隨市價調整。


以一個市值400萬元單位,房委會將以5折即200萬元出售。業主在政府擔保下,可向銀行作九成至九成半按揭,首期最低降至10萬元,補地價則鎖定了200萬元,即使樓市大升,亦不用支付差額,如樓市下跌,基金建議市民可討論是否可以「價低為準」,只須支付較少的差額。


領導研究的港大經濟金融學院教授王于漸認為,解決補地價問題便可加快單位流轉。建議中計劃的入息及資產限額,甚至可略為放寬,惠及夾心階層。因單位是可租可買,不會令「輪候冊」延長。


對於董建華在任特首時提出「八萬五」建屋計劃,矢言助七成港人置業,結果樓價大瀉、負資產增加,王于漸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令樓價下跌,加上今次計劃是在新公屋中啟動,故與之前不同。


學者倡政府設基金貸款業主補價

城大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認為,補貼地價的概念可以考慮,但「就咁一刀切補貼地價,實過唔到關,社會反對聲音一定會好大」。他建議成立獨立部門,由政府注資成立一筆基金,低息貸款給業主補地價,既不會增加業主負擔,政府亦不用持續動用資源,相信較易為市民接受。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