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惠侶:TSA絕非一場政治遊戲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11日 06:35
2015年11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的孩子已十五六歲,回想小學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時並不嚇人,學校未算催谷,我對之不聞不問,大家也就安然度過,我們之所以離開學校選擇在家自學,反而是感到整個教育制度內,或許是整個社會內有股無形力量,令家長、老師都不敢為孩子的需要選擇。家庭成了學校的延伸,家長成了督促孩子完成學校工作的監工。


年多前我跟另外兩位自學媽媽發起「教育大同」,就是希望透過展示在海內外的不同教育方式,希望大家停一停,想一想:「喂!細路個個不同,教育應該用不同方法,讀大學固然好,但唔讀大學一樣可以生活,可以有出路,可以成功。」我們名叫「教育大同」,就是希望教育制度能夠百花齊放,和而不同,大家可以選擇學習方式,亦尊重大家的選擇。


TSA:妹仔大過主人婆

曾為記者,深知教育從來是二三線新聞,TSA一個純教育議題突被青睞,實在跟幾萬家長這個數字有關。老實說,我也不覺得取消TSA是治本之法,但這件事的吊詭之處,在於教育局對民間訴求的回應,就算在教協的大型調查後,在部分家長登報明志的不斷訴求下,仍像充耳不聞,最多只是以文字在網頁重申多年來的原意。直至救恩學校羅列不同原因,解釋學校為何停止參與TSA,教育局才說會研究。既然教育局在TSA上多年來是如此堅定不移的反對操練,學校不理會的原因為何?學校又為何要懾於家長的無理要求,一齊參與催谷遊戲,而非用教育家的胸襟與知識,帶領家長走出爭成績的迷思?為何一個評估,會大過教育的宗旨?


非不得已 家長不會發聲

我記得作為家教會主席的時候,大多數家長對學校事務相當冷淡,而且事非必要,不會找老師,更遑論找校長,就算找了,也鮮夠膽講到心裏話。我也是家長,要我們出聲,還要大聲在媒體疾呼,不是到了絕地,忙碌的家長決不會走這一步。所以,看到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以個人立場寫的〈勿以為不搞TSA,學生就不必操練〉(刊11月4日《明報》),我感到必須從家長的角度回應:


(1)TSA被炒作,被政治化:我想說,當非常保守的家長也要站出來,那是因為投訴無門。跟學校說,學校說其他家長嫌操得少;想找教育局官員討論,找不到;作為監察政府的傳媒已反常的鋪天蓋地的報道了,但仍不能正面交談,普羅家長不靠民選議員引路,還有什麼方式?家長大多都不想露面,不想上街,議員選出來就是要代表市民在議會向政府發聲。如果每件事有政黨參與就是政治化的話,那香港有哪一件事不是政治化的?其實,為免政治化,這些家長已將訴求發給所有政黨,希望大家齊心從孩子的學習褔祉去想。


所以這件事,誠如張先生所說純綷是教育議題,家長談的不止是取消TSA,而是怎樣將時間重撥到對孩子有益的真正教與學上,就算TSA本身無過,但現實卻是學校、家長都視之為公開試般,用年年月月去準備這個不是考試的試,在思維上,它已完全扭曲了家長,甚至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看法,故撤消瘂停TSA或許是最快買回時間讓學校自身作出改變的方法。


(2)TSA的操練大多來自家長:我本來也同意,但始終這只是個人觀察,並不科學,因事實上我也見過矢志催谷的老師與校長,也聽過很多以成績為追求指標的辦學團體。况且,就算真的是大多數人支持操練,那少數人對真教育的渴求是否就要被淹沒?更重要的,是學校為何不能堅持理想中的教育,讓不以測考為目的及手段的教育,讓令孩子渴望學習成為主流?


美國要出動到總統奧巴馬來講教育與考試,他更要教育部與學校及教區合作重新審視在校的測試,以確保測驗要符合三大原則:(一)測試要有意義;(二)測試不能佔課堂太多時間;(三)測試只是眾多評估學生及學校的方式之一。


(3)家長可以影響校政:這個談何容易!以往我作為家長校董,只是12票中之一,辦學團體一定佔大多數,加上每年只開會3次,家長校董多只是個橡皮圖章,家長的角色多是幫忙做教具或是活動,並不能干預學校已定下來的方針。若將操練情况一概推到家長身上,那就不公平了。一個巴掌拍不響,若家長想操,學校為何不選擇站高一線,向家長痛陳利弊,用行動證明別的教學方式的好處?若然家長明知利害仍不理孩子需要如斯選擇,那我們只能為其孩子祝福,並加倍努力做家長教育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學校和老師真的會用TSA結果來改善自己的教學,若堅持者要繼續護航,或許只有這個數據能夠令人信服它存在的必要,否則,不如就取消小三TSA,讓大家有時間空間,重整教育方向。


教育應有選擇

「教育大同」是個家長發起的慈善團體,我們一班義工提倡教育有選擇。我們認為每種教育模式都有存在的空間,孩子當中相信也有不介意做功課和接受傳統式教育的,但我們搞了兩屆論壇後,亦認識到很多渴求非傳統教育的家長。現在,學前階段已有較多選擇,但不少家長卻找不到「開心小學」銜接,以致一上小學有由天堂往地獄的感覺。國際學校已成本地家長的「避難所」,其他另類教育機構亦正慢慢出現,但要生存亦不無困難。沒有資源的家長就只有津校一途。津校不快作改變,活在家校合作催谷下的孩子,只有面對痛苦成長。


所以大家與其大費周章,辯論TSA是否政治化,是否家長使然,是否什麼什麼,倒不如將時間放在合力研究如何開拓更多選擇給學生,如何鼓勵主流學校為不同孩子需要設計教與學。


作者是教育大同發起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